在途中的诗:十四行诗——李睦无形工作室展览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幕
0条评论 2014-09-05 14:00:3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十四行诗——李睦无形工作室”展览于9月3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TIMESARTMUSEUM)展出。这是一次内向而特别的尝试——比起写成的“诗”,展览更关注写作中的、进行时的,甚至是未成为诗的“诗”。“无形工作室”由艺术家李睦和十三位自清华美院先后毕业的研究生组成,展览“十四行诗”希望分享他们工作、思考状态的不同侧面,侧重于他们在各自境遇里的种种体验和直觉的表达。在如今的艺术环境中,往往有艺术家、策展人、观众三者的明确界定,而“无形工作室”对这种身份的区隔表示怀疑:他们视艺术创作、展示、观看和阅读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正如诗歌的存在有赖写作、发表和阅读的“合作”。如果每个诗人都首先是读者,那么每个参与展出的作者、艺术家,同时也都是观众和策展人。

基于这样的思考,此次展览恰恰由“李睦无形工作室”自行策展,他们有意规避了以风格、观念归类的习见的策展思路,而是尽己所能诚实地公布十四个个体的所思所为,那么我们要问,十四行诗究竟在哪里?一位作者说:“我们可能不是诗人,我们所做的可能离诗歌还很遥远,然而我们希望”十四行诗“能完成在每一位读者自己的脑海。如果我们还有权如果的话,我们憧憬有一天,诗消失为生活,飘散为生活本身。”

通过展览现场的交流,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个“无形工作室”无形中向艺术界现有的游戏规则提出的问题:作为明星的艺术、艺术家自然会得到更多的目光,然而对于占绝对大多数的处在摸索中的艺术、艺术家而言,他们是否应当始终沉默,直到他们做出“伟大艺术”的一天?而在此之前,如果他们的所做所为不能抵达艺术的“至高标准”(假如存在的话),那么,那些潜藏明亮的只言片语、那些尝试说出的努力,是否应当长久被忘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未完成的诗是否同样有意义,在成为诗之前?作为读者、观者的我们,是否给予了它们生长、积淀、直至成为诗的时间,以及空间?

这些问题不只是十四行诗展览为我们提出的问题,其实也是艺术生态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永远值得我们去追问。

本次展览得到了许多的关注,参与开幕的嘉宾包括保利当代艺术部负责人贾伟先生、中间美术馆理事会负责人郑冬梅女士,艺点儿艺术总策划刘函瑜,来自不同艺术机构的负责人韩小午女士、蒲宇女士、巴燕女士,以及策展人张艳波、策展人高登科、吴双等。

展览将对外开放至9月10日,期间部分作者会在现场与观众交流。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