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4秋季拍卖会将于2014年10月4日至7日在香港JW万豪酒店宴会厅举行,预展日期为10月4至5日,拍卖则于10月6日至10月7日举行。本年度秋季瓷器工艺品拍卖,“观古——瓷器珍玩工艺品”将以专场形式与藏家朋友们见面。拍品内容依然涵盖广泛,包括瓷器、玉器、文房、铜器、佛像等类别。我们在注重拍品的品质,保持数量不予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拍品的甄选,重点突出精品概念,在拍品的等级和单价上均有所提高,致力于展现嘉德在瓷器工艺品鉴赏方面的理念和品味。
清乾隆(1736–1795)
铜胎画珐琅黄地缠枝花卉纹龙首耳觚一对 63cm.high
乾隆一朝,珐琅制品可谓达中国历史之最。其期珐琅器为世人所瞩目青睐,不仅因为其继承康雍两朝创新与突破之基础,也不仅因此期工匠已练就精绝盖世之技术,更因乾隆帝秉承坚守的非凡品位。迄今,我们历数种种乾隆珐琅器,无不感叹其工艺精湛,被其高超之艺术水准所折服。
本品器形仿古源自商周青铜器,喇叭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高足外撇。颈两侧置可拆卸龙耳,龙首鎏金,张发飘逸,向觚对望,瞪目张舌,龙身呈卷草状,饰缠枝花卉纹。瓶身通体分八层绘黄地缠枝花卉纹,每层以胭脂红、绿、蓝、紫珐琅绘各式花卉,包括牡丹、番莲、茶花等,其间以鎏金凸弦纹,斜收足墙上以蓝色螭龙环抱为框,内横书红料“乾隆敬制”四字楷书款。
画珐琅技术能于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早期传入中国,得益于清帝具有的文化素养、又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所给予的大力扶植和提倡。康熙二十三(1684),沿海口岸开放海禁後,画珐琅技术被作为全新的西洋工艺引进清宫造办处开始研制。此时的画珐琅还停留在对烧造技术的控制掌握,体型小巧,品种单调,所用珐琅之色仅仅九种。至雍正朝则开始注重花纹及器形之表现,画珐琅器的烧造无论是器型、胎骨、釉色,还是装饰画面的山水、人物、花卉等,均可称丰富多彩。加之雍正胞弟、任造办处总管的怡亲王亲力亲为,都使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工艺水准达到较高之境界。
到乾隆时期,可谓集前两朝之大成,技术全面,做工恭整精致、装饰繁缛华丽。乾隆帝曾亲自要求匠役遵循旨意:“下交活计俱系钦件之物,应恭谨成造”。他贬斥工艺上的粗糙、琐碎。造办处活计档中有这样的记载,乾隆元年,乾隆在看过太监呈览珐琅作制作的鼻烟壶後,传旨:“鼻烟壶上花卉画得甚稀,再画时画得稠密些”,乾隆四十八年又传旨“……照稿往细致里画,别画糙了,钦此”等。乾隆帝对珐琅器制作不仅穷其所能,且于乾隆二十七年,将画院处与珐琅作合并,使画家在珐琅作从事珐琅绘画。这一举措无疑对于乾隆时期珐琅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使之达到很高之水准。
转视乾隆年制之本器,正是工匠无不遵命,恭而谨之的旷世珍品。此觚虽为仿古造型,却加以灵动活现的鎏金铜龙首耳,仿古却不泥古,可谓创新;本品为香港苏富比1978年秋季拍卖释出。而且犹太古董商HughMoss所作《御制》一书中收录的乾隆御制铜胎画珐琅黄地缠枝牡丹纹花觚,即本对花觚之其中一件,均可证此对花觚是乾隆宫廷珐琅作所出之至珍上品。另还有香港佳士得2014年春季拍卖会释出一对清雍正的怡亲王铜胎画珐琅觚式瓶,器形纹饰皆与本品相同,唯颜色为松石绿地,且器型较本品略小。曲阜孔子博物院藏有清雍正的铜胎画珐琅黄地缠枝牡丹纹五供,其中铜胎画珐琅的黄地花觚,唯款识不同外,从纹饰到器型等,与本品几近相同。
本品高达六十厘米,凡举前朝同类器,当以本品尺寸最大,珐琅器最难莫过于大型器物之烧造,乾隆时期珐琅技术之最高成就莫过于此,此件画珐琅器正是乾隆朝炉火纯青地掌握此技术的完美体现。更为难得之处在于本品成对收藏,富丽堂皇,极尽皇家气派,若说其为乾隆画珐琅器之翘楚,实不为过。
来源:赵从衍旧藏;香港苏富比1978年秋季拍卖会第433号
着录:1.《香港苏富比二十周年》,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1993年,第268页,图427;2.《御制》,HughMoss,香港Hibiya出版社,1976年,图22(其中一件)
明正德(1506-1521)
铜阿拉伯文盒 9cm.diam
此盒以精铜为材,入手敦厚。盒圆形,近簋形。子口,弧收腹,外撇浅圈足。外壁饰宽弦纹两道,线条刚劲。盖母口,盖面圆拱,面以珍珠纹为地,上饰阿拉伯文,为明正德年间极为典型的装饰纹样。
伊斯兰文化由唐宋至明清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在中国的穆斯林人数也在不断的扩大、增加。据《明实录》统计,从洪武至成化的百年间,西方来穆斯林近七十批,其中宣德六年的一次来归就达三百余口。明代形成继元代之後穆斯林入附中原的新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适应穆斯林文化需求的相关产品,多以伊斯兰书法装饰。伊斯兰书法在伊斯兰艺术中无所不在,通常是用来表现可兰经的经文和历史的铭文,用来装饰或凸显建筑的墙壁、圆顶、以及清真寺的宣礼台等。另外一些日常生活上实用的物品如瓶、炉、盒等等,也经常以书法装饰,书法内容多为赞美真主阿拉等为主。明正德皇帝笃信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纹饰的器物盛行一时。此铜盒为中国穆斯林宗教用品炉瓶三式中的香盒。炉瓶三式为旧时北京通行用语,即香炉、筋瓶和香盒。焚香时,中间陈放香炉,两旁分置瓶、盒。筋瓶放置火筋、火镰,香盒放香屑或香条,是焚香必备之物。
这件器物不仅铜材精良,其造型纹饰也十分古雅,是当时文人雅士锺爱之物。传承至今,包浆浑厚,品相完美,更是令人珍爱备至。作工考究,形制古朴,雕工精美,皮壳温润熟透,较为难得。
明(1368-1644)
骑吼观音 100cm.high
骑吼观音(梵名Simhanada—Avalokitesvara)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是为降伏一切龙魔所生的病苦,使三界众生脱离苦海所化现的观音,具有极为威猛的力量,汉译亦名骑吼观音、狮子吼观音。
大多数骑吼观音造像,观音多骑在卧狮背上,此尊别具一格,坐骑狮子四足着地,四肢粗壮有力,肌肉感明显,狮头刻划细腻饱满,威猛雄壮。观音头戴宝冠,耳垂花璫,面相现慈悲祥和,胸前佩饰璎珞,着天衣长裙,衣纹流畅,生动曲折,继承了汉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划的传统。整体造像比例协调,造型端庄,座骑刻划尤为突出,力量感十足。
来源: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爱德温P.罗马旧藏
宋(960-1279)
磁州窑黑地白花牡丹纹梅瓶 40cm.high
梅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颈,溜肩,瘦长腹。肩部为菊瓣纹,腹部绘有黑地白花牡丹纹饰,纹饰构图简练,寥寥数笔,神采飞扬。下部为一组连续的卷云纹。色调黑白对比强烈,体现了磁州窑黑地白花装饰的主要特色。
黑地白花为宋、金、元时期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其纹饰均为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婴戏、动物、诗、词、曲、对联、警句等,内容丰富。纹饰绘画用笔简练,线条明快,图案结构自由,带有绘画性的构图则表现故事和传说的情节。所描绘的人物活动、飞翔的群雁、游动自由的鱼、水中摇摆的水草以及画中题诗等,形式均自如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本品黑地白花较之白地黑花更为罕见,可见其名贵之处。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