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应四不像 “书写与默化”在申城开幕
0条评论
2014-09-13 23:02:5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保兴
2014年9月13日下午4时,“书写与默化”在上海明圆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夏可君博士策划,集合了张大我、王冬龄、邱振中、沃兴华、刘永刚、张浩、陈光武七位在“新书写”领域具有很高造诣的艺术家。
本次“书写与默化”展以书法艺术的“新书写”为关注对象,在考察“书写的可能性”的同时,将书写这一行为本身放入当代艺术语境进行思考。作为中国一门独有的传统艺术,书法历来以汉字作为载体,并以其线条的扭动、点画的伸缩、黑色的组合形成独特而富有美感的艺术变现形式,被世人赞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策展人夏可君说:“在水墨的玄远深沉与潜移默化的转化之间,“墨化”与“默化”的双重书写,自然与书写的相互调节。”
书写是中国文化的命脉,如果有着中国当代生命意志的新书写,有着当代的默化革命,那应该是对“文字-书法-皴线”的整体转化,而且重新打开了想象的“之间”空间,让水墨与默化,革命与荒漠,荒漠与默祷,在自由的想象与游戏中,彼此转化,为中国文化增加异质力量,重写现代性。
新书写必须与已有的各种样式区分开来,夏可君博士认为当代书写应该是“四不像”——不再是传统的各种书写样式,也不是当前的流行书风;不再是日本的书象与墨象;不再是西方的各种抽象画模式;也不是过于设计制作的文字观念与行为化模式。展览中,七位艺术家通过对传统书写模式的艰难转化,自由书写内心,避开了已有的现代化模式,在笔墨本身的表现力得到极大发挥的同时,保持了与生命情感的深度交流,为“书写”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活了文字与书法、线条与自然的新关系,还让文字书写走向公共空间,在默化的深入之中,形成了“余让”或“让白”的世界伦理。
张大我的作品以墨线为基本线索,总体性地转化了传统,使之逃逸出来。王冬龄的书体式书写则不断扩大书法的书写潜能,吸纳现代性的欲望与图像,让文字与图像并置,扩展了书写的表现力。邱振中以草书的日常书写来转化传统,试图从书法内部不断突破,通过书写改变我们的感知与生存模式,从而默默地改变世界,把日常书写的默化功效与个体的自由表达结合起来。沃兴华不仅有着传统书法深厚的修养,还试图在当代延续传统书法,并且在现代性“审丑”的处境下,把书法由“美感”向着“丑感”转化,让书法由阅读向着视觉转化,走向“势象”。刘永刚的作品,让文字与线条走向了公共空间:以文字来制作雕塑,让文字成为站立的雕塑,刘永刚以自己对巴斯巴文以及异域文字的想象来“篡改”汉字,并且与身体姿势结合,形成了自己“爱拥”为基本身体姿态伦理的立体雕塑。张浩作品的重大意义在于:看似与传统书写性全然没有关系,也非西方的抽象绘画,却让笔墨本身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尤其是让毛笔重新开始硕壮的呼吸,他以毛笔为思维的魂魄,使之在世界上宽阔的自由行走,打开了画面的活化空间。陈光武虔心二十多年的创作为水墨书写的两次革命开启了范例,即从革命到默化,以及从默化到革命的逆转,体现了水墨书写最为内在的诉求,陈光武的创作对书写有着新的启示性贡献。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19日。
本次“书写与默化”展以书法艺术的“新书写”为关注对象,在考察“书写的可能性”的同时,将书写这一行为本身放入当代艺术语境进行思考。作为中国一门独有的传统艺术,书法历来以汉字作为载体,并以其线条的扭动、点画的伸缩、黑色的组合形成独特而富有美感的艺术变现形式,被世人赞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策展人夏可君说:“在水墨的玄远深沉与潜移默化的转化之间,“墨化”与“默化”的双重书写,自然与书写的相互调节。”
书写是中国文化的命脉,如果有着中国当代生命意志的新书写,有着当代的默化革命,那应该是对“文字-书法-皴线”的整体转化,而且重新打开了想象的“之间”空间,让水墨与默化,革命与荒漠,荒漠与默祷,在自由的想象与游戏中,彼此转化,为中国文化增加异质力量,重写现代性。
新书写必须与已有的各种样式区分开来,夏可君博士认为当代书写应该是“四不像”——不再是传统的各种书写样式,也不是当前的流行书风;不再是日本的书象与墨象;不再是西方的各种抽象画模式;也不是过于设计制作的文字观念与行为化模式。展览中,七位艺术家通过对传统书写模式的艰难转化,自由书写内心,避开了已有的现代化模式,在笔墨本身的表现力得到极大发挥的同时,保持了与生命情感的深度交流,为“书写”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活了文字与书法、线条与自然的新关系,还让文字书写走向公共空间,在默化的深入之中,形成了“余让”或“让白”的世界伦理。
张大我的作品以墨线为基本线索,总体性地转化了传统,使之逃逸出来。王冬龄的书体式书写则不断扩大书法的书写潜能,吸纳现代性的欲望与图像,让文字与图像并置,扩展了书写的表现力。邱振中以草书的日常书写来转化传统,试图从书法内部不断突破,通过书写改变我们的感知与生存模式,从而默默地改变世界,把日常书写的默化功效与个体的自由表达结合起来。沃兴华不仅有着传统书法深厚的修养,还试图在当代延续传统书法,并且在现代性“审丑”的处境下,把书法由“美感”向着“丑感”转化,让书法由阅读向着视觉转化,走向“势象”。刘永刚的作品,让文字与线条走向了公共空间:以文字来制作雕塑,让文字成为站立的雕塑,刘永刚以自己对巴斯巴文以及异域文字的想象来“篡改”汉字,并且与身体姿势结合,形成了自己“爱拥”为基本身体姿态伦理的立体雕塑。张浩作品的重大意义在于:看似与传统书写性全然没有关系,也非西方的抽象绘画,却让笔墨本身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尤其是让毛笔重新开始硕壮的呼吸,他以毛笔为思维的魂魄,使之在世界上宽阔的自由行走,打开了画面的活化空间。陈光武虔心二十多年的创作为水墨书写的两次革命开启了范例,即从革命到默化,以及从默化到革命的逆转,体现了水墨书写最为内在的诉求,陈光武的创作对书写有着新的启示性贡献。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19日。
编辑:李保兴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