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逻辑解读大问题 “ 小逻辑——当代艺术的语言编码与话语表述”主题展开幕
0条评论
2014-09-14 20:33:3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罡
[1/1]
侨福集团董事长黄建华先生致辞
策展人何桂彦先生致辞
艺术家王易罡先生致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王易罡_改过山水1号_290cm x 220cm_布面油画_2014
谭勋_3.3㎡_198x165cm_苏州御窑金砖、不锈钢板、铝板_2014
卢征远_鸵鸟_115x50x63cm_树脂上色_2009
李晖_被俘的犀牛_550cmx180cmx200cm_不锈钢_2012
何森_春水寒梅_150cmX150cm_布面油画_2013
何剑_凤城收音机_123cm×165cm_中国画颜料,墨,皮宣纸_2012
冯海涛_山岳形_60cm x 166cm x 5_纸本水墨_2014
陈鸿志_繁花盛开_236cm x 276cm_亚克力油画_2013
曹晖_如果我是米开朗基罗_115cm x 80cm x 80cm_丙烯等综合材料_2012
卞青_隐山集——二月初八_140cm x 80cm_布面油画_2014
9月14日下午4时,由芳草地画廊举办的2014年芳草地艺术节“小逻辑——当代艺术的语言编码与话语表述”主题展隆重开幕。本届艺术节在芳草地画廊(侨福芳草地)和芳草地画廊798(798艺术区)同时开幕。
“小逻辑”解读“大问题”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小逻辑”来源于黑格尔。在欧洲现代的哲学史上,黑格尔不仅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而且极大的推动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在他看来,绝对精神是一独立的主体,思想和存在均统辖其中。而“小逻辑”所体现的正是人的知性的发展过程,即从感性到理性,从主观到客观,从判断到辩证,进而日臻形成绝对精神的内核。借助“小逻辑”的观念,本次展览力图强调的是,今天当代艺术的特点之一,正在于它比以往更注重语言的内部逻辑,及其观念生成时所依托的艺术史上下文。事实上,美国批评家阿瑟·丹托就曾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观念艺术的发展,艺术领域就遭遇到哲学的剥夺。尽管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当代艺术才开始出现观念艺术,但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围绕语言、修辞、叙事的建构所呈现出发展轨迹,及其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同样有其独特的价值。
正如策展人何桂彦先生所说的那样:“实际上,从80年代初‘形式美’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僵化的语言体系的反拨,到‘新潮’时期年轻的艺术家向西方现代绘画或后现代艺术学习,再到9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参照中向本土传统的回归,中国当代艺术用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自身语言学的转变。这个过程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当代绘画曾以单纯现代主义的形式、风格来表明自身前卫性的终结。新世纪以来,当代艺术中语言的‘重新编码’以及艺术家如何形成个人的话语表述成为了本次展览主要关注的问题。一般而言,按照既定的艺术史发展观念,我们可以将西方几千年来的艺术大致归纳为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等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艺术就是一种‘编码’的艺术。它不再像古典艺术,而艺术家也不是对表象世界的简单再现,相反,对作品的风格、形式进行编码的目的在于艺术家能赋予作品意义。对于现代艺术作品,仅仅通过观看,观众是无法获得作品内在意义的,他们必须通过一些‘线索‘,才能真正进入作品。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来说,‘重新编码’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当代艺术自身语言体系以及在建构这个体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语言与修辞系统。2、立足于文化现代性的诉求,真正从本土文化的视觉体系与文化资源中去寻找转换的契机;3、最终的目的仍在于塑造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主体性问题。”
“重新编码” 创作中国自己的艺术
本次展览将有40位艺术家参加,作品的形态包括架上绘画、装置、雕塑等。虽然作品在主题上各有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点,都比较重视个人的创作方法论,对既有的视觉图像、视觉文化资源进行开拓性的使用,均强调作品在新的视觉机制与观看效果中产生意义。一言蔽之,对于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而言,“再编码”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体现的是一种反思性的态度和开放性的文化立场,而他们一个共同的学术理想,是真正实现中国当代艺术在修辞与叙事上的重建。参展艺术家王易罡先生在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表示:“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一种逻辑,我们作为文化研究者也好,作为艺术家也好,最终的问题都是自身的的文化和逻辑问题。从80年代开始我们去模仿西方的艺术,那时候是去模仿材料,技巧等,可以说是表面的东西。因为国家的时代、文化、政治、经济等是不一样的,所以西方的当代艺术有些内在的东西我们还是没有学会。所以我们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经济、政治、生存空间等问题,来创作我们中国自己的艺术。”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3日。
“小逻辑”解读“大问题”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小逻辑”来源于黑格尔。在欧洲现代的哲学史上,黑格尔不仅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而且极大的推动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在他看来,绝对精神是一独立的主体,思想和存在均统辖其中。而“小逻辑”所体现的正是人的知性的发展过程,即从感性到理性,从主观到客观,从判断到辩证,进而日臻形成绝对精神的内核。借助“小逻辑”的观念,本次展览力图强调的是,今天当代艺术的特点之一,正在于它比以往更注重语言的内部逻辑,及其观念生成时所依托的艺术史上下文。事实上,美国批评家阿瑟·丹托就曾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观念艺术的发展,艺术领域就遭遇到哲学的剥夺。尽管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当代艺术才开始出现观念艺术,但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围绕语言、修辞、叙事的建构所呈现出发展轨迹,及其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同样有其独特的价值。
正如策展人何桂彦先生所说的那样:“实际上,从80年代初‘形式美’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僵化的语言体系的反拨,到‘新潮’时期年轻的艺术家向西方现代绘画或后现代艺术学习,再到9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当代艺术的参照中向本土传统的回归,中国当代艺术用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自身语言学的转变。这个过程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当代绘画曾以单纯现代主义的形式、风格来表明自身前卫性的终结。新世纪以来,当代艺术中语言的‘重新编码’以及艺术家如何形成个人的话语表述成为了本次展览主要关注的问题。一般而言,按照既定的艺术史发展观念,我们可以将西方几千年来的艺术大致归纳为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等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艺术就是一种‘编码’的艺术。它不再像古典艺术,而艺术家也不是对表象世界的简单再现,相反,对作品的风格、形式进行编码的目的在于艺术家能赋予作品意义。对于现代艺术作品,仅仅通过观看,观众是无法获得作品内在意义的,他们必须通过一些‘线索‘,才能真正进入作品。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来说,‘重新编码’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当代艺术自身语言体系以及在建构这个体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语言与修辞系统。2、立足于文化现代性的诉求,真正从本土文化的视觉体系与文化资源中去寻找转换的契机;3、最终的目的仍在于塑造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主体性问题。”
“重新编码” 创作中国自己的艺术
本次展览将有40位艺术家参加,作品的形态包括架上绘画、装置、雕塑等。虽然作品在主题上各有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点,都比较重视个人的创作方法论,对既有的视觉图像、视觉文化资源进行开拓性的使用,均强调作品在新的视觉机制与观看效果中产生意义。一言蔽之,对于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而言,“再编码”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体现的是一种反思性的态度和开放性的文化立场,而他们一个共同的学术理想,是真正实现中国当代艺术在修辞与叙事上的重建。参展艺术家王易罡先生在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表示:“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一种逻辑,我们作为文化研究者也好,作为艺术家也好,最终的问题都是自身的的文化和逻辑问题。从80年代开始我们去模仿西方的艺术,那时候是去模仿材料,技巧等,可以说是表面的东西。因为国家的时代、文化、政治、经济等是不一样的,所以西方的当代艺术有些内在的东西我们还是没有学会。所以我们一定要结合中国的经济、政治、生存空间等问题,来创作我们中国自己的艺术。”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3日。
编辑:李罡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