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占据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半壁江山”的上海艺拍,而今辉煌不再。一份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去年上海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金额仅占全国的11.54%,与北京69.41%的市场份额相比,差距相当明显。前天,由上海市拍卖行业协会主办的上海艺术品拍卖论坛于上海图书馆举行。论坛以“回顾与展望——上海艺术品拍卖市场振兴之路”为主题,首次直面近年来上海艺拍所处的尴尬境地。
市场份额日益滑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占据着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半壁江山”。民国时期,上海就是民间收藏重镇,一大批收藏家、古玩商的文物藏品足可与博物馆媲美,北京文物纷纷往上海流,北京古董家要看上海收藏家的脸色。中国内地专业化艺术品拍卖的第一槌也正是在上海敲响的。1993年6月20日下午,朵云轩首场书画拍卖会成就了新中国第一次专业化艺术品拍卖,被誉为“具有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的意义”。当时现场的这一幕给很多业内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海派书画大师谢稚柳“当”地敲下第一槌,一号拍品丰子恺的国画《一轮红日东方涌》结束了从2.8万元至12.8万元的拉锯战,被香港收藏家张宗宪收入囊中。此后也有几年时间,上海的艺术品拍卖让人不容小觑,与北京分庭抗礼。
可惜,自2003年以后,全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风生水起,上海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份额却日益滑坡,连续多年在全国“大盘”中所占的份额都在20%以下,与北京不可同日而语。更令人担忧的还有高端艺术品的竞争力,仅以最近三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亿元拍品为例,北京涌现出35件,而在上海,这个数字为零。
故步自封丧失活力
高地的沦陷不在一日之间,也绝非全无来由。艺术品市场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胡志祥说,虽说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人们才意识到北京艺术品拍卖的后来居上,导火索其实早已埋下。“如果说1993年上海举办的朵云轩首拍是领风气之先,那么1994年北京举办的嘉德首拍则是一鸣惊人。一方面,嘉德拍卖完全是按照现代艺术企业来组建的,采取股份制、董事会、全员聘用,有着灵活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不同于朵云轩拥有深厚的艺术背景,嘉德拍卖更像是一张白纸,完全没有包袱。它的首拍就不局限于中国书画这一国人的传统收藏门类,而是大胆开出油画专场,半年后的秋拍更是一口气推出5个专场,其中‘扇画’、‘古籍善本’均系国际首推专场。此后几乎每年嘉德都有新动作,将触角延伸至珠宝首饰、雕塑、邮品、钱币,开个人收藏家在国内进行专场拍卖的先例。品种不断齐全,场面自然壮观起来;场次越多,收入也越多;盘子大了,影响力也越大;有了龙头企业,池子就活了。”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执行副主任、资深拍卖人祝君波坦言:“在全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高速发展时期,上海的艺术品拍卖没能预见到行业的发展速度、没能及时创新经营手段等体制机制、没能将盘子放大来做。这些也许都是近年来上海艺术品拍卖落后于北京的原因之一。不拓宽拍卖门类,不增设拍卖场次,不敢征集高价位拍品,不敢给自己加压,渐渐地,舆论环境便不会偏向你,你网罗到的也只能是小鱼。”
艺术品市场有聚光灯效应,当北京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为焦点,上海再想追上就难了。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这样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怪圈:一拨上海人不辞劳苦地把自家的藏品送到北京去拍,另一拨上海人又兴致勃勃地追到北京竞价,将这些藏品拍下来带回上海。
既有资源值得挖掘
在多位专家学者看来,尽管上海的艺术品拍卖暂时萎靡,对于未来却大可不必悲观。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寇勤认为,上海的艺术品拍卖有不少既有资源值得挖掘。“比如上海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化艺术品存量。上海是我们征集拍品最重要的地方,每次来都有很多收获,并且我们发现,上海存的都是精品。要知道,好东西是市场最大的期待。又如上海具备学术和理论方面的优势。上海的文博机构、学术机构对于收藏的理论研究、对于艺术批评的领先程度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是艺术品拍卖重要的保障。什么是艺术品拍卖正路、什么是邪路,专业的引导非常重要。再如上海在藏家的发展和培育方面势头很猛,上海的新兴收藏群体发展得非常快,并且带动了上海乃至长三角收藏的蓬勃。藏家可能是比藏品更可贵的资源。”
“国内艺术品拍卖的新一轮洗牌开始了。上海的艺术品拍卖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胡志祥说,“最近一两年,佳士得落户上海,这就像池子里来了领头羊、大鲶鱼;敬华拍卖转制改革,引入金融资本,打造全产业链,给行业带来示范效应;政府部门提出‘振兴和繁荣上海艺术品拍卖市场’目标;自贸区、保税仓库的设立都将起到助推作用……上海的艺术品拍卖完全可以在新一轮洗牌中刷新起跑线,迎头赶上。”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