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品“邂逅”金融 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0条评论 2014-09-19 09:28:31 来源:智信网 作者:韩锐

\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飞速发展,不但完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历史使命,也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完美转型。目前,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并且曾一度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艺术品交易市场,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艺术品投资已经成为继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品与金融“邂逅”,艺术品金融化已是必然。

溯源

所谓艺术品金融化,指的是研究如何将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的理财范围”,以及使艺术品转化为“金融工具”,将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等。是当代资本市场和金融界对艺术品市场的介入,试图将艺术品市场资本化规范操作的尝试。

艺术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投资业务最大的几家银行,包括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涉猎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下设有专门的艺术银行部。

国外艺术品金融市场大体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进行的艺术品投资翻开了故事的扉页。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为了分散所管理资产组合的风险,从1974年底开始,先后购进了2400多件艺术品。从古代的珍贵印刷品到印象派的绘画作品,从中国瓷器到唐三彩,总投资额在4000万英镑。

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金融产品在2007年也已经出现,2007年8月民生银行推出了“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公布的艺术基金。当时这款产品是由民生银行、艺术顾问投资公司与信托公司三方组成的银行理财计划,其产品期限为2年,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当代艺术品和少量古代书画。虽然在发行之初该计划便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机,然而2009年到期时,它依然以12.75%的年化收益率令市场侧目。

演变历程

2009年以来,随着大量金融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国内艺术品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前以收藏爱好者为主体的艺术品收藏市场,逐渐向以艺术品投资客为主体的市场转变。随着艺术品在资产配置中的地位日渐提升,不少金融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艺术品市场。

到了2011年,发展滞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黄金时代到来:与之相配套的艺术品金融市场也巍然兴起,民生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续推出艺术品金融产品和服务。现在的艺术金融产品主要有艺术品产权交易、艺术品保险、艺术基金、艺术银行与信托、艺术品按揭与抵押等形式。

一、艺术基金

艺术投资基金也是一种投资工具,它把众多投资人的资金汇聚起来,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运作,通过多种艺术品类组合的投资,最终实现收益的目的。

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基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有限合伙型,二是信托型。有限合伙型的艺术品基金都是投资型,而信托型基金又可以分为融资型、投资型两类。

有限合伙型与PE类似,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LP),投入资金;艺术品基金公司作为一般合伙人(GP),负责管理。目前,中艺达晨旗下的雅汇基金是最大的有限合伙型艺术品基金。

信托型则是通过信托公司发行,由艺术品基金公司作为投资顾问,进行管理。由于信托能够通过现有金融机构渠道大规模发行,自2009年6月“国投信托·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推出后,这一模式已经成为艺术品基金的主流。

艺术基金,这个曾一度成为艺术品金融化先锋的名词,进入2013年后似乎悄然淡出人们视线。进入2014年后,虽然国内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企稳回升,但艺术品信托市场依然没有任何起色,产品发行数量已跌至个位数。下表为2010年到2013年信托型艺术品投资的对比:

一般的艺术品信托计划,其核算日将根据信托财产的现金流等情况确定,可能出现信托受益人最终获得分配的信托财产,少于其所交付的信托资金,甚至受益人最终获得分配的信托财产为零的风险。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信托公司对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财产产生的盈亏,不提供任何承诺。有银行理财专家表示,目前艺术品市场泡沫已经很大,固定收益的艺术品信托今后的收益率不会很高。

与此同时,在艺术品投资中,投资者需要警觉一些风险:比如艺术品鉴定风险、艺术品保管风险、市场风险、不可抗力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基金投资运作风险、管理风险、信托发行风险、信托期限提前终止或延长的风险、信托财产不能变现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都由受益人自行承担。

二、艺术品保险

7月26日凌晨策展人沈其斌在其个人认证微博上发布的一则通告:“本人策划的《当代艺术:中国进行时!》专场拍卖,在运输途中遭遇大火,大部分作品烧毁,特此通告。”

一时之间,惋惜、惊讶、质疑,各种声音充斥在微博上。有媒体跟踪调查,火灾由车辆自燃引起,共有110幅左右作品在自燃事件中焚毁,40幅左右作品被成功抢救。而按照原计划进行的专场拍卖照常举行,成功拍得数千万元。这也让人对其被损毁的作品更觉遗憾,甚至推测如果没遭遇火灾,这批作品将是亿元之巨。然而,至关重要的一个事实是,遭遇火灾的作品并没有购买保险。这一损失已经形成,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也无可挽回。

所谓艺术品保险是在传统的财产保险和货运保险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的,主要承保火灾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艺术品直接损失。保险标的包括投保人所有或代他人保管或其他人共有而有投保人负责保管、展览、装卸、运输的艺术品。正如部分媒体已经发出的声音,整个事件的首要缺席者就是艺术品保险。尽管早在2010年保监会与文化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支持保险公司开始用于商业目的的艺术品保险。但算来近三年的时间里,艺术品保险步履艰难。

在目前这一阶段,艺术品保险在中国发展缓慢,尤其是相关配套体系并不健全。尽管自2010年开启艺术品保险事业以来,有资格的保险公司已陆续承接业务,但显而易见,国内各个保险大家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标准体系。艺术品保险现在给外界或者说想要参保的人的整体感觉就是,艺术品保险在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是摸到哪算哪。

艺术品保险首先凸显的问题就是信任机制。不管是艺术品保险的投保方还是承保方都存在对对方的不信任。我国信用机制并不完善,在保险领域并没有足够的保证双方信用的合理方式和完善的体系。也许,当前我国艺术品保险发展从信用分级开始推广,是一条较为顺畅的发展道路。

在缺乏信任机制的大环境中,缺乏标准无疑是艺术品保险前进的一大障碍。这一标准化不仅仅指艺术品保险流程的标准,更多的是辅助体系的标准化,一个能够让保险公司普遍认可的标准体系。艺术品物流公司在操作流程、运输车辆、艺术品排列方式、艺术品包装方式、艺术品交接等等各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一个性化现象在仓储、展览展示等环节也都有体现,并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这也就导致艺术品保险的推行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去认定第三方的合理、规范性,以便厘清保险中的责任问题,同时,也难以在艺术品保险核保之初发现不标准、不规范操作带来的隐患。艺术品保险健康发展,标准化的建立至关重要。

三、艺术品按揭与抵押

艺术品金融化先锋的第一浪已经或正在逐渐退潮,不过,自2013年以来艺术品抵押、典当和按揭正逐步推行,它们会掀开艺术品金融化的第二浪吗?

“按揭”一词,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香港房地产行业,即购房者先预付部分房款,将所购房屋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这种先住房后付款的“商品房抵押贷款”的做法,海外称为“按揭”,也是国际上一种通用的做法。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某些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抵押是建立在某些特定的物之上的,是一种债的担保形式。

2013年8月,某画家的30幅画在上海文交所挂牌交易,画作以一幅为单位,进行实物交易。据了解,挂牌价格从4万元到888万元不等。同时,由该画家经营的艺术中心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推出按揭贷款及回购等艺术品金融投资模式。

这项按揭贷款及回购的特点是,购买人可以首付画款60%,剩余40%画款可在3-5年内逐步付清,个人贷款利率为中国人民银行基准贷款利率上浮20%。在全款付清前,购买人不能得到画作。个人贷款金额上限为150万元,公司则没有上限限制。如果购买人出现断供,其经营的艺术中心,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会收回艺术品,作品可按约定比率回购,如一年及以内的按成本价回购,满两年则可保证一定的利息收益。

据介绍,抵押典当的流程是,贷款人先将艺术品送入典当行,典当行查验后将艺术品转入文化艺术品研究院的评估中心,该中心出具《评估报告》后,艺术品和《评估报告》再回到典当行。典当行借出款项。当借款人无法还款,文化艺术品研究院作为第三方机构,可以通过拍卖行和艺术基金两个方式,实现艺术品变现。

早在2009年艺术品抵押融资就开始尝试,但由于鉴定、估值方面的难题,银行始终对这项业务十分谨慎。2011年,一件自制的“金缕玉衣”就曾成功骗取银行贷款10亿元,后造成银行6亿元的损失。此外,当艺术品抵押贷款发生风险时,银行多借助拍卖变现,但拍卖也有流拍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制约艺术品融资的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怎么做艺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二是艺术品监管体系没有建立,中介机构还不够,缺乏技术手段来界定。评估的缺失导致金融资本很难有信心直接对接艺术品。三是市场环境、业务的流程机制都不完备,艺术品退出渠道不通畅。

四、艺术品产权交易

目前,国内文化产权交易模式都是建立在将挂牌艺术品资产包进行“权益拆分”基础之上的。所谓的“权益拆分”就是将一件实物的所有权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收益进行拆分,投资人可以通过认购拆分的份数,来获得投资标的物部分所有权和相关权益,从而也就获得了基于这些权益所带来的当期或长远的收益。投资者可以申请购买被拆分成若干份等值股份,通过购买的份额也就等于获得了该物品相应比例的所有权。投资者可以通过文交所的平台定期交易手中持有的份额,从而获得资产增值的回报。

2009年6月、9月、11月,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相继成立。进入2010年,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广州文化产权交易所、广州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也先后挂牌。2010年中国深圳文交所第一次对艺术品进行份额拆分、实行产权交易。

2011年是关键的一年,天津文交所开始尝试份额化交易,投资者只要开一个户,就可以像交易股票一样去艺术品的份额,投资者可以申购和公开交易。新产品的发售,需要申购、摇号,这和股市的交易规则十分相似。

然而,这样的“造富神话”是泡沫的累积。由于市场过度混乱,天津文交所已被停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中宣部和商务部等五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加强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管理的意见》、文化部《关于加强艺术品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文件相继出台,直指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的种种乱象。

问题与前景

2012年以后,艺术品市场和围绕艺术品的金融衍生品经历大幅调整,由绚烂归于平淡。实际上,艺术品金融化的大起大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专业人才的缺失。艺术品评估、鉴定、保管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国内市场太稚嫩,相关从业人员纷纷感叹“水太深”不敢深入,甚至不敢试足。艺术品市场的风险性和专业性之高,不亚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甚至由于缺乏数据和标准而面临更复杂的情况,毕竟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都有大量专业的投资团队,而反观国内从事艺术品市场的专业团队少之又少,现有的也缺乏权威性,坚实的人才基础是艺术品金融品未来发展的要素。

二是艺术金融品的期限普遍太短。以艺术品信托计划为例,目前国内发行的艺术品信托平均期限为2-3年,与国际经验相比较期限过短。

三是艺术品的价值没有标准化。艺术品指数的数据并非完全可靠,其中也包括赝品,虚假成交的数据。风险分析主要用标准和数据,由于数据的问题,主要的投资依据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此外,艺术品金融产品建仓的进程不同于普通金融产品建仓,在建仓时需要寻找有升值潜力的艺术品,建仓之后给投资标的做推介,从而实现价值增值。这些与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相关配套服务远远没有跟上,这将在未来成为艺术品金融服务发展的制约瓶颈。

四是艺术品份额交易的退市机制不够完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退市是由某个投资人独自收藏而收购其全部艺术品份额。但在价格上涨、人们的收益预期增高的情况下实施要约收购,全体投资人如何达成一致意见以及如何让艺术品份额退市仍难以解决。

在经过三四年的爆发式发展后,目前艺术品金融化正遭遇瓶颈,急需寻找一种新模式进行突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福建发起首个文化金融跨界平台暨江爱松艺术基金,倚天文化创投机构初露锋芒。依托于其母公司---国内知名的财经门户网站---中金在线,倚天文化形成了一套“文化、金融、电商”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并陆续成立多家控股公司,试图发展成可互为推动的艺术产业链条。毫无疑问,创新是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先导和灵魂,艺术品与金融也绝不仅仅只是“邂逅”而已。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