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开始,台湾画廊协会每年定期举办“画廊博览会”。1995年“画廊博览会”经历了大转型,立足台湾而拓展国际,遂形成相对国际化的“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Taipei Art International Fair)。1997年台湾画廊协会面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坚持举办“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声誉。目前台湾地区画廊业绩的30%来自博览会的成交,可见它对于画廊经营的重要意义。2005年台湾画廊协会鉴于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趋势转变,将博览会更名为“艺术台北”(Art Taipei),定位于当代、年轻的亚洲艺术,强化了青年艺术家和新媒体艺术的推广工作,期望利用台湾经济、地理的优势,完整呈现“Asia Live-亚洲现场”。2006年“艺术台北”受到了众多藏家关注,取得了1.5亿元新台币的销售额。2008年博览会成交额达到了7.5亿元新台币,客流量达7.5万人次,对培养藏家、美育社会贡献很大。2010年参展商数量达到110家,艺博会期间共吸引4万人次入场参观,现场成交额突破2亿元新台币。“艺术台北”日渐成熟。
除了艺博会之外,台湾画廊协会也在台南、新竹、高雄等地规划各项展览活动,取得了更大的声势。艺博会对于参展画廊的意义也明显提升,画廊的配合度也很高,知名或者上规格的画廊都不会错过这样一年一度的艺术“嘉年华”。在定位上,台湾地区艺术博览会多以“小、美、精”为主,这与大陆地区艺术博览会动辄两、三百家的思路不甚一致,组织者、参与者都认为博览会如果规模太大、展品太多就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销量。因此,以“艺术台北”为例,展场只容纳100-150家画廊,这也有利于建立越来越高的参展门槛,进而提高整个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水平。
“小、美、精”的另一个代表是“酒店式博览会”。酒店式博览会在台湾市场一直很好,譬如“Young Art Taipei(YAT)”。在台湾地区,酒店式博览会通常有两个定位标准:艺术家年龄在45岁以下,作品价格在2万元人民币以下。而在展场载体上,普通博览会是在一个开放式空间的大型展场中,酒店式博览会是在封闭式空间的酒店楼层里,一个房间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展厅,经营者可以和藏家一对一地交流。这些都是明显与传统艺博会有所区别的地方。由于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艺术市场行情下滑,为了迎合参展画廊降低成本要求,酒店式博览会应运而生。而参展画廊在酒店参展不用搭建展板,晚上也可以直接在酒店休息,因此造成成本锐减。这种展卖方式大多以推介年轻潜力型艺术家为主,作品定价较低,很容易卖出,加之饭店客房便宜,削减了参展成本,所以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此外酒店式博览会的功能就在于开拓新的潜在客户和培养新生代艺术家等方面。受此影响,台湾地区各县市纷纷举办“酒店式博览会”,如2011年7月开始举办的“台中画廊艺术博览会”(T-Art),2012年3月开始举办的“台南艺术博览会”,有“遍地开花”之感。
除了现当代艺术博览会之外,2013年4月12日至15日首届台湾古董艺术博览会成功举办,山迁草堂、寒舍、云中居等台湾著名艺术机构参展,带来众多的艺术精品,成交旺盛。根据主办方的介绍,举办古董艺术博览会的目的不在于藏品销售,而是力图通过博览会活动,让古董行家展现自己的艺术标准和经营理念,同时也能让公众了解到市场最新动态。可以肯定,随着这样的博览会的相继创办,新藏家有了更多进入市场的渠道,而市场也有了更客观、更透明的市场风向标。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