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邀请展海报
"自然之名"是一次教学活动,这个活动通过论文和展览呈现。一开始,我上2011级的策展课;杨振宇老师给2011级的同学上风景画和山水画史课。一天,杨老师建议,是否可以将风景与山水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将策展与研究结合起来,通过一个展览及其关联活动,来进行也许更为有效的教学。这个建议太好了,两个班的教学就在这个建议下调整进行。在之前的大部分时间,我与杨老师安排好课程与时间,展览策划与风景山水史的课交叉进行,我讲展览的基本知识,杨老师(还有他请来的孔令伟老师)讲授风景与山水画的历史,我们都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艺术史和展览操作两个方面同时有所收获。
两个班级共计有40位学生,我们按照展览组织分工的要求,将两个班的同学分为策展、财务、推广、编辑、展务、设计等几个小组的成员,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以此来推进展览工作。的确,由于有限的教学时间,以及过程中的变化,同学们遭遇着不同的问题:艺术家的选择,美术馆的确定,预算的现实性,等等。当然,展览的主题,活动内容,进入操作层面各个方向的沟通,如此等等,总之,问题多多。并且,对于同学们来说,所有的问题都是新问题,与想象中的情形出入不小。
展览最初设想是安排在成都当代美术馆进行,设计组已经根据这个美术馆与设计合作方有了基本的设计思路与想法,可是,基于更加务实的考虑,我们将展览的地点安排在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我与李小山馆长在电话里商量了几分钟,很快获得了他的同意和支持。
南艺美术馆是专业学院的美术馆,尽管这是一个新馆,可是,一开馆就给予了艺术界一个渴望的面貌:这是一个为年轻的学子提供理解当代艺术的有效平台。学院美术馆通常有自己的定位和教学任务,但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展览与学术活动引导学生充满活力地理解艺术而不是背诵简单的书本知识,学院美术馆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事实上,开馆以来南艺美术馆举办的各个展览都展示了这样的责任承担。
美术馆的改变带来了一个问题:之前同学们初步选择的艺术家名单也许并不合适于我与李小山馆长的考虑:将这个展览办成一个两校艺术教学的交流活动,通过共同操作展览以及相关的学术活动,使得两校的师生能够有机会相互见面、讨论问题,甚至在学术思想上有所碰撞。结果,同学们将参展艺术家的名单进行了调整,两校的老师的数量增加了。
展览主题"自然之名"是同学们讨论的结果,他们在展览的主题阐释文字里进行了说明,此处不赘。需要说明的是,我与杨老师在展览教学中仅仅把握涉及知识与展览实践的基本原则,而尽可能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想象。即便展览筹备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与之前的设计和安排不同的情况,我们也是尽量引导同学们能够理解变化并调整相应的计划。
之前的若干届的同学毕业之后走向社会,都有一个深切的体会:这个社会与当初在学校的想象实在是太不一样了。我就想通过整个展览的操作过程让同学们开始认识到:一个目标从在大脑里的想象与安排,到具体的实践执行,也许有巨大的差异;我还特别地想让同学们体会到:往往,一个设想与最后的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可是,当一个事情做完之后,你也会发现,没有当初的热情、想象与计划,也肯定没有今天的结果。事实上,所谓事业就是这样开始的,所谓人生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展览的名称是"自然之名",我想借此机会给同学们说一句题外话:思想与行动是构成人生价值可能性的基本要素,生命不过是一个通过思想与行动自然而然地打开的过程:我们努力,但不用刻意;我们希望,但不要过分。我们不过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对知识的了解、对社会的参与以及对自身之于事业的关系,不必有过急的奢望,眼前的一个念头和一个行动,就是进步,就是收获,完善人生需要自然,我们最好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向自然。
感谢参展的艺术家和老师,感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感谢李小山馆长,感谢同学们。
吕澎
2014年8月18日星期一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