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虎:艺术品市场处瓶颈期监管法规均待突破
0条评论 2014-09-30 11:4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张雪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飞速发展,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文交所)应运而生,开启了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的道路,在艺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引发疯狂的艺术品投资热潮,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在文交所的设立和交易活动中违法违规现象日益突出,风险不断暴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日,重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运营总裁王小虎做客访谈节目《文化名人访》时表示,如何突破中国经典艺术作品的发展瓶颈,有赖于艺术品交易市场和交易机制的科学设计与规范化运作,更需要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支撑。

\
王小虎(右)做客《文化名人访》裴小阁/摄

艺术品没有“身份证”市场体系缺少规范

中国艺术品金融产业是一个新生的产业形态,其市场更是一个新的资本市场。在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不少的问题,一度导致了文交所的整顿和清理。王小虎认为,我国艺术品市场混乱主要是艺术品缺乏规范的市场体系。其中重要一点是缺乏系统化的征信体系,导致赝品泛滥,影响艺术品健康发展。应当建立一个规范的标准,从艺术品材质、创作时间、地点等进行法律见证。

在谈到艺术品舆论导向缺失的时候,王小虎说,现在是“外行人在做内行事”,这主要是利益驱动的,媒体以及一些艺术品评论家被金钱绑架后,成为部分艺术家的代言人或机构。什么样的作品是艺术品,什么样的作品是垃圾,老百姓眼里非常清楚,但一些媒体却没有站在公正的角度进行报道。

“艺术品最大的功能是美育”,王小虎谈到这一点,他说,目前中国审美教育广泛缺失,西方的强势文化占据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了人们对是非美丑的判别标准,特别是我们的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全是西化的,完全失去了民族传统的主方向,忽略了传统美的知识,只突出了艺术品的经济价值。这让我们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偏离了“美”的方向。

立法滞后位阶低法律体系待完备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飞速发展,但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随之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简单,在许多地方需要补充完善。王小虎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比如立法对象的口径没有统一,“美术品”“文化艺术品”“文物艺术品”等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均不统一。这是一个基础但很重要的问题。

谈到关于新型艺术品交易方式的立法明显滞后的问题,王小虎也举例谈到,例如各地设立艺术品交易所并推出艺术品份额产权式交易等新的交易实践,其中积极的因素没有及时给予法律认可,该交易模式目前暂时只能以国务院及各部委下发调控性政策文件的形式进行规范。实际上这种规范相当于把艺术品交易市场关了“禁闭“,到现在都有没有解禁。

另外一点,王小虎认为这方面的立法位阶也比较低,最高止于行政规章,很多问题无法通过法律解决,业内都很迷茫。

“一人生病,大家吃药”监管不科学

王小虎表示,我国对艺术品交易的监管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很多观念体制性的问题。特别是艺术品市场是九龙治水,存在多头监管、重复监管、监管缺位和越位的问题。当个别交易所出现问题的时候,却要让所有交易所都要进行整顿和治理,接受休克疗法。这样“一刀切”的监管效率低,牺牲产业发展,扼杀市场的创造力。

王小虎提出,目前国家对文交所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水平有待提高,还缺乏完整的顶层设计,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规律才能更好设计监管。

重庆文交所“十大创新”确保公平

今年10月,重庆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将挂牌成立。王小虎谈到,重庆文交所这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交易规则与交易模式,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围绕中国艺术金融中心的建设,在交易规则、交易模式上突破了十大创新点:第一、建立交易参与主体体系。第二、创立交易保荐商制度。第三、建立交易服务商体系。第四、成立上市审核委员会。第五、建立艺术品保真体系。第六、完善艺术品备案。第七、建立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第八、建立艺术品价格体系。第九、建立交易风险控制体系。第十、建立和完善艺术品退市机制。

王小虎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目前正处于瓶颈期,要发展必须创新,才能迎来文化金融大众化的时代,让艺术品投资“钱景”更美好。

王小虎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时告诉我们,今后重庆文交所的业务不仅面向重庆,面向全国,凡是有中华文化的地方,都要设机构,包括港澳台湾以及国外华人聚集区多的地方,让世界人民共同来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