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9月10日的专稿中刊出《“一战”中的希特勒》一文。大约在四十年前,我曾经读过一本《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书,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当近日看到《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希特勒与“林茨特别任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1月版)这本书的时候,就被书名吸引住了,不过没有了以前心惊肉跳的感觉。
过去曾经在其他相关的文字中,我读到过纳粹德国的魔头希特勒年轻的时候很热衷于绘画艺术、一度梦想成为一个画家的记述,记得随文还附有希特勒不算很幼稚的画作。不过后来希特勒的这个愿望受挫,于是混迹于政治,竟然成为了第三帝国的元首,还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如果希特勒当初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没有遭遇挫折,这段历史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呢?
不过,希特勒的画家梦想,一直是他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并没有完全从心中消除,这本《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希特勒与“林茨特别任务”》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通过一系列事实,揭示了希特勒如何将内心深处的“活思想”,转化成掠夺艺术品的行动。希特勒想成为画家没有成功,但是却要利用手中的霸权,将他心仪的艺术家的作品,通过野蛮的手段归为己有,以完成他童年少年时的梦想。不过这时候美好的理想已经完全变成了贪婪的欲望。
书中所说的林茨是希特勒的故乡,他有在那里设立一个博物馆的愿望,所以搜罗、掠夺艺术品的工作,就被命名为“林茨特别任务”,有专门的部门、专门的人员,用极其肮脏的手段,来从事这项掠夺文明结晶的工作。书中写道:“纳粹艺术品劫掠的一部分直接隶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中心,即阿道夫·希特勒本人。‘林茨特别任务’就是他为了营造艺术收藏所建立的办事机构,该机构后来攫获了数以千计的艺术品。”一直到1945年2月,“这个时候,希特勒已经钻进帝国总理府附近的地堡很久了,他在那里指挥夺得‘最后的胜利’。就是在地下迷宫度过的阴暗时日里,他也没有放弃要改建他的故乡林茨市和在那里建造一座博物馆的梦想”。当然,最终的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这批掠夺来的艺术品的善后工作,却一直在进行着,甚至到现在也没有全部做完。因为很多这样的艺术品,来自被满门抄斩的犹太人家庭。
该书按照所署的小标题:“林茨收藏的研究”、“作为画家和艺术品收藏人的‘元首’”、“注入旧收藏中的新血液——维也纳序幕”、“汉斯·波色年代——幻景和攫获”、“赫尔曼·福斯年代”、“同盟国对艺术品的管理”、“美国大兵是艺术品劫匪吗?”、“林茨特别任务的收藏”、“艺术品的来源和提供”、“艺术品商人——帮凶和同谋”、“艺术品的下落——归还”、“收藏者的风格”、“林茨特别任务——幻景和罪行”和附录“遗失的林茨特别任务的艺术品目录”,将这一事情的整个经过娓娓道来。
该书还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刊布了许多黑白图片,这些都是当初被希特勒所掠去,而后来下落不明的绘画作品。
艺术史家们曾经探讨过希特勒的艺术爱好和艺术倾向,总的来说,他喜欢欧洲的古典艺术,特别是德国和奥地利18、19世纪艺术家的作品。而希特勒对那时流行的当代艺术则极其反感,甚至痛斥那些当代艺术家,并将他们的作品从博物馆扫地出门。
最后我还想说两句,读了这样的书,还会产生如下的感想:我们看到的是不是美术史著作?美术史著作会是这样的吗?或许我们头脑里有着太多对美术史著作一种固定的不变的看法。我们习惯于序言、章节、小结等有头有尾的叙事方式,按照时代背景、艺术流派、艺术家生平、作品分析等模式按部就班地写下来,虽然提供的是十分系统的知识,但是总觉得略显枯燥,就像教科书一样。而读这本《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希特勒与“林茨特别任务”》的书,有点像阅读侦探小说,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读者的探知需求。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