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下午两点半,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授韦一空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为大家带来“香港的‘皮亚杰群’:一个为当今香港艺术创作定义的关系模式”讲座。韦一空教授不仅从事中西方艺术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关注当代艺术,他本人也是一名艺术家。在本次讲座中,他对香港当代艺术整体面貌进行了分析。
韦一空在讲座开始就说到,“在香港经常会遇到一个很特殊的问题,看待事物时常面临东方与西方的二分法视角,尤其是看待艺术问题。遇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忽略整个艺术史。” 韦一空以一名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作品举例分析,“这个作品是由一张张图片组成,让我们想起知识是怎么被建构和累积起来的。这个艺术家在谷歌上找了很多图片,他把图片收集起来放置在玻璃小盒子里,放到这本书当中,我们可以任意排列和组合这本书的图片。”韦一空补充解释,对这样的作品即使有关于整个艺术史的了解,这也是毫无帮助的。
接下来韦一空用大部分时间列举了香港多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对这些不同种类的创作进行分析。这里面既有已经成名的青年艺术家,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但他们对艺术不同角度的剖析,让在场观众对香港当代艺术有最直接的认识。
首先谈的是水墨艺术。韦一空认为,在传统和当代概念之间会产生一种叫做“水墨艺术”的类别,水墨艺术在大陆有特别的意义,而在香港则有另外的意思。韦一空从他见到的最私人化、最传统化的书法艺术开始,他谈到,香港几乎没有书法市场,人们不会买传统书法,即使买也不会付太多的钱。有两个因素阻止了书法的发展:一是M+美术馆,另外一个是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这两个因素使香港向现代艺术倾斜。此外,香港M+美术馆许多高层来自西方,或者在美国等国家工作,他们对文人画缺乏兴趣。
韦一空展示了许多作品,是一批扩展后的水墨艺术概念的作品,艺术家采取不同的媒介,画在纸上、木头上,或者是其他媒介上,但从视觉上观看是与水墨艺术相关联的。有的艺术家从技法上看是非常传统的工笔技法,而在题材上选择地铁中的都市男女等更贴近今天生活的场景。也有一些艺术家有意把作品向水墨艺术延展,他们作品向传统水墨艺术靠近,但是核心上已经完全不同。例如有艺术家用迈克尔?杰克逊录像做一些剪辑,背景却用圆珠笔、铅笔描绘出中国山水画的特征;还有譬如《植物大战文人》作品,将僵尸换成文人,植物依旧和游戏一样会扔出蔬菜去攻击文人,艺术家运用电玩游戏的主题加上宋画的构图和意境创造出这样的作品。
韦一空对“后现代艺术”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后现代艺术的精髓在于: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他展示了一副摄影照片,是艺术家用自己创造的梯子将自身的重量挂在梯子上面,挑战他身体感知的实验。艺术家的灵感来自一些哲学家对“疼”的概念的理解:只有身体疼痛时才会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所以艺术家挑战身体感知,把身体倒挂,而倒挂起来眼睛看到颠倒的事物,大脑产生的判断也是不同的。
法国的艺术理论家提出“关系美学”概念,韦一空将其更加拓展,他举例了香港艺术家林岚关于“接触美术馆”的作品,艺术家召唤观众触摸商业画廊中的艺术品。在韦一空看来,这件作品是“关系美学”的一个很好诠释,作品也需要和观众互动;白双全的《让艺术家陪你回家》也是一个极好的与观众互动的过程,艺术家利用这个项目让志愿者邀请艺术家到他们家里做客并且记录了这一过程。
韦一空谈到了另一种不能归类为“艺术”的项目,“这些参与者是一些艺术家或者是学习艺术的学生,他们做的是完全社会介入的一种艺术,他们的工作与其说是艺术创作,不如说是社会工作。”比如香港著名的“活化厅”,“活化厅”是香港为数不多的关注草根社区的艺术团体,他们的艺术活动转变了街坊们固有的对于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的精英化印象。
最后韦一空为观众介绍了香港著名的“九龙皇帝”曾灶财。1921年出生的曾灶财是香港家传户晓的一代传奇,由早年被视为疯癫的小人物至晚年被推崇为街头艺术家,其书法遍布香港各个角落的电箱、灯柱和墙壁,他在涂鸦作品中自称为“九龙皇帝”,宣示对九龙拥有的“主权”。这么一个活在城市边缘的涂鸦者,却触发了许多香港人的创意灵感。许多设计师或艺术家甚至用他书写的文字作为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人们认为他的书写也体现了香港的历史。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