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变幻的风景:纽约亚洲当代艺术周 Pt.3
0条评论 2014-10-13 13:55:14 来源:artspy艺术眼 作者:董锐蛟编译

Aki Sasamoto, ‘Sunny in the Furnace’, 2014

Aki Sasamoto, ‘Sunny in the Furnace’, 2014

亚洲艺术变幻的风景

你能不能描述一下你刚刚加入ACAW时亚洲当代艺术对于艺术家、艺术从业者、观众来说的状况?这些年是怎么变化的?

LA:我2005年加入了ACAW,当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当我说“亚洲”这个概念时,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在美国,因为过去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亚洲被圈定成了一个地域,亚洲主要指中日韩三国。印度在最近不久加入了对话。在某种程度上,亚洲指洛克菲勒收集作品的区域。如果我们去大学里走一走,主要有两个学科:近东研究和东亚研究,但从来没有一个全景式的空间叫做亚洲,而这个空间在地理上事实来说非常巨大。

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看。中医中药并不治标,它更多的是调理你身体里和别的部分不和谐的那一部分。而在伊斯兰世界的苏菲教中,有着类似的概念:有一个计时开始又是结尾的东西,不断向内外循环;这是宇宙运转的方式。我觉得我对ACAW持续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来自将这些看似无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遇到了很多阻力,但是同时,也有很多机构乐于扩展他们的项目。尽管有些无法实现成规模的展览,有些愿意在小型项目上进行合作。

比如从2006年开始,我在ACAW上和MoMA的策展人Barbara London带来了来自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黎巴嫩的艺术家的作品,作为MoMA的影像项目的一部分。结果,来自亚洲不同区域的艺术家的参与数一下子增加了,ACAW也扩展到了那些非专门展出亚洲艺术的博物馆和画廊。然而在切尔西的五六百家画廊里,只有很少一部分代理了亚洲艺术家。我们如何看待变化和过程和我们用来衡量比率的工具非常重要。在亚洲范围内艺术活动飞速的变化并没有完全反映在这里。

当艺术家作品在纽约展出时,所有过程都会被过滤——学院,人们的意识形态解读。在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博物馆,甚至画廊之前,一定会有贴标签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大部分艺术家都已经在当地,或国际上取得了一定声誉。

绕过滤镜

你是不是想将当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带任何滤镜地带到纽约来?

王辛:某种程度,或者绕过那些成型的滤镜。因为机构运行的方式,会有很多动机和时间表使得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考虑非常困难。比如,有越来越多的优质画廊开始和亚洲艺术家合作,通常在他们的名单里会有一到两个亚洲艺术家。考虑到商业元素,这些艺术家本人变成了焦点,他们和自己的艺术社区,和文化背景,社会动态开始隔离。

而博物馆展出在另一方面,需要花上五到十年策划——包括两到三年高强度的策展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策划像FIELD MEETING这样的平台,因为它对这种创意过程的反馈更加即时。尽管我们也工作了好几个月——利扎去年开始了这个项目,我今年春天加入——它仍然更有弹性,更迅捷,比起要花上几个月来制作学术条目、安排租借适宜的大博物馆来说。

LA:这件事情重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不同的滤镜。我同样也在试图移除我自己作为策展人的滤镜。在时间框架内思考别人的工作,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倾向。这没什么错,这就是策展的工作,鉴别,选择。然而,考虑到我们希望用更直接的方式呈现艺术家自己思考、目标和过程来呈现艺术家,这就同样重要了。我觉得这就像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在FIELD MEETING之后便是工作室之旅的原因。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