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拍观察】年轻艺术家“明星股”出入端倪 获首肯
0条评论
2014-10-13 09:53:4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大媛
【导语】近两年,年轻艺术家版块借助一二级市场力量,一举成为市场“潜力股”,今年秋拍多家拍行再次增加年轻艺术家作品比重,且集中锁定“明星艺术家”和“重要作品”,也使它们成为暨“年轻艺术家”之后新的关键词。
“明星股”“焦点股”获市场首肯
香港苏富比2014年秋拍在国内的第一波宣传,就将年轻艺术家版块放在了重点推荐的部分。推出了贾蔼力作于2009年的《疯景1号》,王光乐画于2004年的《水磨石2004.1.1-2014.2.5》和小刘韡的《紫气系列H2》,林家如在采访中坦言:“年轻艺术家作品是苏富比2014秋拍主要关注的版块,也是苏富比第一次尝试将年轻艺术家作品放在夜场中去拍卖。”10月5日晚,这三件作品均以超过最低估价2倍以上的成绩易手,贾蔼力的《疯景1号》更以1180万港元成交,让年轻艺术家市场首次打入“千万大军”。
实际上早在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拍中,1979年出生的艺术家贾蔼力的作品《苍白的不只是你》就以662万港元成交价杀出市场,使中国年轻艺术家市场价格终身一跃跨入500万元大关,同时也掀起“年轻艺术家市场格局是否即将改变”的讨论。之后的一二级市场不约而同增加了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度,年轻艺术家个展数量急剧上升,拍卖行也将年轻艺术家作品作为单独版块提出,甚至拍卖场上也不乏专门为某几件年轻艺术家作品举牌,竞拍到手就离场的买家。
近几年来,年轻艺术家作品单价在不断调整当中,普遍有升高趋势,艺术家重要作品更是备受瞩目。此次香港苏富比秋拍中贾蔼力作于2009年的《疯景1号》和王光乐画于2004年的《水磨石2004.1.1-2014.2.5》均为艺术家经典系列中的重要作品。将贾蔼力,王光乐,小刘韡作品设置在夜场中的缘由之一则是看中其单件作品的代表程度。但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征集并非比成熟艺术家作品容易,如何征集到年轻艺术家代表作便是各拍行共同努力的方向。“有很多收藏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藏家是才刚刚开始收藏没有多久,你若让他把藏品放到拍卖里面,他可能觉得收藏时间太短,反而不想割爱,所以征集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不太容易的。如何征集到年轻艺术家代表性的作品是苏富比比较大的挑战。”林家如说到。较早关注年轻艺术家版块的匡时拍卖油雕部负责人谢扬也透露,本季匡时拍卖将推出的郝量2009年画的三条屏作品曾是罗中立奖学金的得奖作品,小刘炜六米整张的大尺幅作品,陈飞的大尺幅作品和陈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均是市场难寻的艺术家重要作品。
与此同时,这批年轻的“明星艺术家”也收获了相比他们年龄而言更成熟的“市场关注”。拿“一拍成名”的贾蔼力为例,2011年第一件上拍作品《风暴前的留念》便以195.5万元成交,超过估价近3倍,2012年《苍白的不只是你》以662万港元成交后,在2013年和2014年春拍,贾蔼力相继又有8件作品上拍,均成功易手,“明星效应”可见一斑。
年轻艺术家版块仍是“天使股”
但是年轻艺术家版块作为整体却仍旧没有褪去“天使股”特有的“稚气”。李苏桥指出:“年轻艺术家目前还未获得其艺术史地位,在艺术史地位不清晰的状态下,资本会花力气去整理或者淘汰。经过未来一两年的整理,我想70后艺术家部分会梳理得相对清晰,哪些能够在市场上存留下来,哪些在市场只可作为一个消费节目。”
年轻的时间长了就不是年轻的,而是相对熟悉的面孔。“年轻艺术家版块一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板块,至于说重点关注哪几个艺术家就比较关键了,大家都在预测未来。可数千名艺术家可能每年只有一两个或者两三个成气候,所以具体个案还得要慢慢去观察。”李艳锋说到。
而哪些艺术家是拍卖行关注的重点?:“相对来说二级市场会关注已经形成规模的年轻艺术家,比如80年前后的陈飞,黄一山,臧坤坤,李青等,他们在拍卖市场中已经有三四年的拍卖纪录了。市场不可能指望再年轻的艺术家,再年轻的艺术家还不能出现在拍卖这个层面上。”李艳锋指出。
“明星股”“焦点股”获市场首肯
香港苏富比2014年秋拍在国内的第一波宣传,就将年轻艺术家版块放在了重点推荐的部分。推出了贾蔼力作于2009年的《疯景1号》,王光乐画于2004年的《水磨石2004.1.1-2014.2.5》和小刘韡的《紫气系列H2》,林家如在采访中坦言:“年轻艺术家作品是苏富比2014秋拍主要关注的版块,也是苏富比第一次尝试将年轻艺术家作品放在夜场中去拍卖。”10月5日晚,这三件作品均以超过最低估价2倍以上的成绩易手,贾蔼力的《疯景1号》更以1180万港元成交,让年轻艺术家市场首次打入“千万大军”。
实际上早在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拍中,1979年出生的艺术家贾蔼力的作品《苍白的不只是你》就以662万港元成交价杀出市场,使中国年轻艺术家市场价格终身一跃跨入500万元大关,同时也掀起“年轻艺术家市场格局是否即将改变”的讨论。之后的一二级市场不约而同增加了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度,年轻艺术家个展数量急剧上升,拍卖行也将年轻艺术家作品作为单独版块提出,甚至拍卖场上也不乏专门为某几件年轻艺术家作品举牌,竞拍到手就离场的买家。
近几年来,年轻艺术家作品单价在不断调整当中,普遍有升高趋势,艺术家重要作品更是备受瞩目。此次香港苏富比秋拍中贾蔼力作于2009年的《疯景1号》和王光乐画于2004年的《水磨石2004.1.1-2014.2.5》均为艺术家经典系列中的重要作品。将贾蔼力,王光乐,小刘韡作品设置在夜场中的缘由之一则是看中其单件作品的代表程度。但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征集并非比成熟艺术家作品容易,如何征集到年轻艺术家代表作便是各拍行共同努力的方向。“有很多收藏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藏家是才刚刚开始收藏没有多久,你若让他把藏品放到拍卖里面,他可能觉得收藏时间太短,反而不想割爱,所以征集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不太容易的。如何征集到年轻艺术家代表性的作品是苏富比比较大的挑战。”林家如说到。较早关注年轻艺术家版块的匡时拍卖油雕部负责人谢扬也透露,本季匡时拍卖将推出的郝量2009年画的三条屏作品曾是罗中立奖学金的得奖作品,小刘炜六米整张的大尺幅作品,陈飞的大尺幅作品和陈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均是市场难寻的艺术家重要作品。
与此同时,这批年轻的“明星艺术家”也收获了相比他们年龄而言更成熟的“市场关注”。拿“一拍成名”的贾蔼力为例,2011年第一件上拍作品《风暴前的留念》便以195.5万元成交,超过估价近3倍,2012年《苍白的不只是你》以662万港元成交后,在2013年和2014年春拍,贾蔼力相继又有8件作品上拍,均成功易手,“明星效应”可见一斑。
年轻艺术家版块仍是“天使股”
但是年轻艺术家版块作为整体却仍旧没有褪去“天使股”特有的“稚气”。李苏桥指出:“年轻艺术家目前还未获得其艺术史地位,在艺术史地位不清晰的状态下,资本会花力气去整理或者淘汰。经过未来一两年的整理,我想70后艺术家部分会梳理得相对清晰,哪些能够在市场上存留下来,哪些在市场只可作为一个消费节目。”
年轻的时间长了就不是年轻的,而是相对熟悉的面孔。“年轻艺术家版块一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板块,至于说重点关注哪几个艺术家就比较关键了,大家都在预测未来。可数千名艺术家可能每年只有一两个或者两三个成气候,所以具体个案还得要慢慢去观察。”李艳锋说到。
而哪些艺术家是拍卖行关注的重点?:“相对来说二级市场会关注已经形成规模的年轻艺术家,比如80年前后的陈飞,黄一山,臧坤坤,李青等,他们在拍卖市场中已经有三四年的拍卖纪录了。市场不可能指望再年轻的艺术家,再年轻的艺术家还不能出现在拍卖这个层面上。”李艳锋指出。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