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霭力作品《疯景1号》表达了对艾略特诗作的敬意。
国庆长假期间,今年首轮艺术品秋拍的大幕在全球第三大艺术品拍卖中心——香港揭开。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中国嘉德(香港)三家拍卖行相继举槌,分别取得29.4亿港元、8.22亿港元、3.43亿港元的成绩。三家拍卖行先后表示,今年秋拍结果符合预期,但“天价拍品”缺席显得差强人意。与此同时,由於精品资源的减少,不少国内拍卖行出现了“等米下锅”的局面。在香港秋拍走俏的“新水墨”与“70后”当代艺术群体,却为调整中的市场释放出新的信号。
观察1
传统书画天价难现
今年香港秋拍上,中国书画仍旧保持着优势地位。中国书画是香港苏富比秋拍的“重头戏”,包括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力作,专场总估价达2亿港元,拍卖取得4.67亿港元的成交额,达到拍前估价的两倍之多。
其中张大千作于1953年的工笔人物巅峰之作《惊才绝艳》经过多轮竞价后,以6620万港元高价成交。这幅仕女画作品与去年北京嘉德春拍成交的《红拂女》是“一稿两本”的“孪生姊妹”。《惊才绝艳》的走俏,与张大千近年作品走势一脉相承。去年拍出的《红拂女》和《荷塘野趣》,均进入其作品历史成交价的前十位。有市场人士认为,《惊才绝艳》的价位仍未算“惊艳”,与去年春拍《红拂女》7130万元的高度还存在差距。
在同时代的大师中,突破千万元大关的拍品凤毛麟角。在嘉德和保利两场拍卖中,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也有多幅上拍作品超出估价2至6倍成交,但成交价最高的也不过720万港元。有行家分析,这种现象一方面説明传统书画拍卖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另一方面也説明目前市面精品的稀缺。
观察2
“新水墨”与“70后”崛起
与传统书画的“闷局”相比,当代书画部分却出现了一丝亮色。崔如琢的《百开团扇》在保利香港以近1.3亿港元成交。香港苏富比,刘国松的《中悬一明镜》以196万港元成为全场最高成交拍品,高估价近4倍。亚洲藏家对当代水墨艺术的兴趣与需求,正在与日俱增。
“与‘当代艺术F4’不同,新水墨完全是由国内市场引领的一个画种。随着国际机构的收藏增加,新水墨已不再‘自説自话’,越来越受到国际藏家的认可。”北京华辰拍卖总经理甘学军认为,新水墨的成功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复古,符合中国书画的沿革历程,也是当代书画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代水墨艺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拍卖行的独立部门,今年华辰秋拍也增设了‘新文人画’和‘学院新水墨’两个专场,推动相关市场的探索。”
与新水墨相似的是,当代年轻艺术家集体发力。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品晚间拍卖”专场上,9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打破了个人世界拍卖记录。刘小东6620万港元的《违章》成为当晚的“标王”,方力钧凭藉5948万港元的《系列二(之四)》再创个人新高。香港苏富比还首度引进了“70后”艺术家贾霭力、刘韡和王光乐的拍品。其中,贾霭力的《疯景1号》以1180万港元跻身“千万俱乐部”。
“70后”新秀的崛起,从侧面表明目前的一些“大腕”作品,已超出了藏家的承受能力,导致越来越多藏家将目光投往年轻的群体。“‘70后’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作品更加关注内在观念和情感的需求,更切合当代观众的心理。”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铿认为,“70后”已使当代艺术超越了抽象和具象的界限,油画、国画、水彩、漆画的元素也在走向融合。他们正在通过一种颠覆性的“视觉艺术”,向传统的当代艺术语言发出挑战。
观察3
中小拍卖行多元化求存
书画精品资源“竭泽而渔”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甚至表示,今年秋拍正进入到十年来的“最难徵集季”:拍卖公司甚至还不得不登门拜访,请藏家将藏品送拍。由於不少藏家都在数年前的价格高位买进的,面对如今低迷的出售价,自然感到难以割舍。
对此,不少大型拍卖行都扩大了拍品的徵集范围。除了美国、日本的传统资源,他们还将触觉延伸到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部分取得的成绩,就得益於发达的国际业务网路。然而,大部分中小型拍卖行只能对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望洋兴叹。
“中小拍卖行跟着大拍卖行‘高大上’的步伐走,最终只能被拖死。”甘学军认为,国内艺术品市场长期存在类别过於单一的问题,因而受到书画精品资源减少的冲击尤为明显。他建议,拍卖机构应当增进市场参与的深度,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规模的增长上。
一些本地拍卖公司也对今年秋拍作出了战略调整。将在11月1日举槌的广东精诚所至拍卖公司特别推出了“连环画专场”,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成语故事精选》连环画原稿、《闪闪的红星》电影剧本插图原稿都将在此上拍。
书画精品的枯竭,也导致市场将精力转移到与之相似的古籍文献领域。“文献本身是珍贵的史料,往往又具有书法鉴赏价值,因而备受关注。”但精诚所至艺术品拍卖公司总经理陈绮雯同时指出:“文献鉴藏需要的专业眼光很高,稍有不慎就会收到赝品,拍卖行和买家的态度都非常谨慎。”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