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型演变,一个撬动展览的展览
0条评论
2014-10-18 17:01:29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赵成帅
展览“多型演变:一次近距离观察”开幕式
自2004年深圳发起“新视觉”年度展览机制以来,已经对学院内发生的艺术实践近距离观察了十年。十年后,恰逢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大张旗鼓地向青年艺术家进军,以至于近几年各大美院的毕业展成了业界的必谈话题,藏家观摩、媒体聚焦、展览迭出、艺博会热捧……而来自美国的评论家、策展人Barbara Pollack干脆提出了YCA(Young Chinese Artists)的概念。
十年间,学院青年艺术家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超越传统媒介的思维观念、独立完善的主体意识、对行业与职业的认知反应以及在个体创作中呈现出来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对这些问题的考察、辨析、叙事、呈现构成了十年后转型的新视觉艺术节“多型演变:一次近距离观察”。
策展人贺婧(前)栾志超(左二)
深圳OCAT艺术总监卢迎华大胆邀请贺婧、栾志超两位青年独立策展人操刀2014年的大展,于2014年10月17日下午在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展区开幕。与过去十年不同的是,展览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毕业创作“优选展”,而是力图将问题延伸到对青年艺术展览机制的重审中来。
在两位策展人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来自青年艺术家的困惑是:应该怎样做作品?怎样算是“当代”?应该练习技法还是观念?应该好好学习还是多接触策展人、画廊主?应该在创作中坚持自己还是向学分妥协?这些困惑将展览导向了对学院教育体制的问询。而21位参展艺术家在主流艺术教育体制中发出的声音,将成为撬动僵化的教育机制、探索演变之可能性的样本集合。
艺术家吴佳儒作品《妄想(阅读版)》版画 2014
策展人栾志超申明了选择艺术家的态度与立场,“不用媒介(国、油、版、雕),而是以创作来定义自身;有独立的思考和创作能力,并从中不断深入完善自我的主体性;把每一件作品都当做是自我创作的构成,而非仅仅是课堂习作;有强烈的行业感和现实感;对展览和展示有明确的、清晰的认知”是观察一个艺术家的基点。
“多型演变”在这个层面上所指示的正是展览的面貌:不存在各大艺术院校“平均分配”的参展名额,也不期为2014年毕业作品做全景展示;而是力图展示自于各个毕业展览现场中那些从教学理念、训练方法、意识维度和创作实践的多个层面对现行主流艺术教育机制所发出的不同声音与态度,并由此牵引出一系列基于近距离观察所引发的反思。
艺术家温菲菲作品《Time系列三》纸本 2014
此外,“多型演变”也指向展览的多重面向。尽管以“观察”为题,却拒绝成为现象式的、昙花一现的云烟,展览将始终与中国艺术教育体制相关的问题与历史叙事相嵌合。因此,在展览的基础上,文献、出版、论坛讲演等系统工作将同步展开,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板块——“与学院相处:创作、体制、历史的场域” 将由讲座和研讨会构成。这些讲座和讨论将集中呈现有关中国艺术教育体系的话语生产,更意图引发展览的话语与知识生产。
“多型演变”是一次阶段性的观察与反思:呈现年轻艺术家的思考与创作、呈现有关中国艺术教育体制的话语和书写;同时,“多型演变”也是一次体验的开放——分享并邀请分享对于高等艺术教育体制的经验、知识与视角,展览秉持这样一种理念:“当下的问题不仅是‘现在’的,更是过去和未来的;在试图指出问题的同时,也勾勒出问题的发生和缘起,从而提供反思和有效建设的杠杆与基石。”
艺术家绿野作品《Help Yourself》综合材料 2014
据悉,展览“多型演变:一次近距离观察”将持续至11月20日。策展人
贺婧: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研究员,巴黎索邦第一大学当代艺术策展与美学专业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与学士。曾任艺术策展与咨询机构“完美跨界”项目总监;法国国家出版与图像艺术中心(CNEAI)馆藏展联合策展人;参与策划展览“马歇尔·杜尚”及奥地利Generali观念艺术基金会二十五周年纪念展。长期为《艺术界》、《艺术论坛》、《Flash Art》、《典藏》等艺术媒体撰写专题及评论文章。
栾志超: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硕士。目前就职于《艺术世界》,长期从事艺术类写作,并参与画廊、艺术机构出版物的批评写作与翻译、编辑工作。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顺序)
陈镒晗、代墨、贾云萌、黎孟华、连培伟、刘影、绿野、聂慧翔、乔茜、随玲慧、温菲菲、温晓彤、吴佳儒、向晨、叶无忌、游华明、张丹燕、张文超、张小迪、周子鉴、卓志鹏
编辑:赵成帅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