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天下午3时,位于武汉创意天地的合美术馆开馆,该馆首展“西云东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同时开幕。此前,“合美术馆开馆启动暨开馆展‘西云东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玉树临风酒店举行。来自国内、德国等地多位艺术理论家、评论家、艺术家,就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美术馆发展方向发表观点。
去年全国办了3000场艺术展但有质量的很少
“中国现在不缺美术馆,缺的是高水准的、善于研究的、不考虑市场利益的美术馆”,前歌德学院院长、德国汉文化研究专家阿克曼说,如果每个美术馆都认真做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将非常光明。
阿克曼指出,中国当代艺术有很强的活力,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是“混杂”。“这种高度融合的文化非常有力量,美术馆应该认真研究它,并好好利用。”
“艺术展很多,美术馆也很多,但真正有研究价值的展览太少”,艺术评论家王端廷引用数据说,2013年,国内举办了3000场艺术展,“这是一个奇观,但有质量、能做研究的展览很少。”王端廷指出,美术馆除了展览外,其研究和教育功能也非常重要。
“对于当代艺术,公众需要学习、了解,美术馆应担当大众启蒙的重任,将研究成果推广给大众,否则,当代艺术家永远只能自娱自乐。”艺术理论家殷双喜说。
不少艺术家终日赶场这不是好现象
“当代艺术在中国进入了一种常态,不是狂欢,也不是节日”,殷双喜说,中国当代艺术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持久地、个性化发展,而不是搜寻热点,追随风潮。“可喜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眼界更开阔了,展览经验更多,心态也更平和,他们越来越职业化,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艺术家需要‘慢’下来”,殷双喜指出,“不少艺术家终日频频赶场、站台,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中国艺术不缺名家、不缺教授,缺乏的是个案,真正能代表中国的艺术个案不超过50个”,美术批评家陈孝信指出,当下,不少艺术家在创作中缺乏思考,丢失艺术的民族特征,同质化明显,导致能代表本国文化特征的艺术家和作品稀缺,这种现状值得艺术家反思、研究。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