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归故乡——刘知白中国画展于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开幕
0条评论
2014-10-19 13:18:15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1/1]






















2014年10月17日下午3时,白云归故乡——已故皖籍著名画家刘知白中国画展于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呈现了艺术家120幅作品,是刘知白各个时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有山水、花鸟、指墨及部分手稿,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生活气息浓厚。展现出一位画家的艺术风貌和精神境界,以及一个传统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独立思想。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选工委副主任叶文成,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车敦安,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林存安,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文化部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等领导和嘉宾参加了开幕式。
“白云”归故里完成了老人的一个心愿
“白云归故乡”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展览,除了能让安徽的广大艺术爱好者欣赏艺术家刘知白的精彩作品之外,还是完成老人心愿的一个展览。刘知白儿子刘维时在谈到展览的缘起时表示“白云”是刘知白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因故乡凤阳沦陷,携家眷流亡至长沙时感到归期无望而起用的字号,白云之洁与飘泊不定,似乎也暗示了其一生淡泊的品性和坎坷的命运。抗战胜利后,刘知白曾回到故乡,在凤阳光启中学执教,后因战乱于1948年秋被迫再度携全家离乡背井,至其去世的50余年间,刘知白都未能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刘知白各个时期的书画作品中都多有“凤阳白云”的落款。刘维时介绍刘知白曾多次自制或请友人镌刻有二十余枚“凤阳人”、“凤阳白云”、“有段林峦未可忘”的印章,其思乡之情由此可见。
此次展览是在刘知白99周年诞辰之际,合肥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并玉成此展览盛事,使得刘知白先生一世“心血之作”得以回到故地展示,所以特将此展取名“白云归故乡”,以了刘知白先生生前的悠悠思乡情。
以文献方式呈现老人艺术历程
此次展览以文献方式呈现老人艺术历程,人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刘知白的艺术发展脉络,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到晚年的泼墨大写意的,刘知白自幼习画,早年拜入顾彦平先生门下,深受吴门画派影响,后又遍访名师,临习古典名作,尤其对清代“四僧”情有独钟。迁居贵阳以后,贵州独特的地理风貌激发出他极大的创作热情,在多年的潜心创作中,刘知白形成了独树一帜、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创作风格。躬耕砚田近80年的刘知白在山水、花鸟画领域坚持不懈地精耕探索,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
晚年以造化为师,在自然中印证传统,将古法化为己用,终臻随心所欲之大境。先生襟怀坦荡,意存高古,始终坚守着一个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独立思想。其早年作品文雅清逸。晚年笔写泼墨,清奇诡美、大气磅礴。先生襟怀坦荡,意存高古,一生远离画坛,始终坚守着一个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独立思想。2012年年底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对刘知白的评语:“其艺术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继承传统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创新,最终法古变今,创造了中国泼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新技法,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
学术高度更加凸显艺术家高度
本次展览由著名美术批评家、美术理论家刘骁纯担纲学术指导,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任学术主持,在展览开幕之后来自安徽本地及北京、浙江、江苏、四川、贵州、河南等地的专家学者对刘知白艺术进行充分的学术研讨。
对于刘知白的艺术成就批评家许宏泉说:“刘知白是一位艺术的思想者,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颗寂寞而伟大的心灵,他比石涛宁静,比大千沉厚,比石壶古朴。这样的境界,与古人相通,这样的品格,与时代迥异。”
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副院长高天民看来,刘知白先生走的是一条从传统中往外演化的路,在他走向成熟之后,恰恰非常现代、非常当代,他所达到的高度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他晚年的作品已经出神入化,他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可发展性是无限的……,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则认为刘知白的作品是对我们已知美术史的改变和颠覆,他的作品介于大家和大师之间,非常值得研究。
著名批评家刘骁纯认为,墨池之功和写生之功,使刘知白晚年获得了极大的创作自由,使他的耄耋变法直接进入了自立我法和自破我法合一的化境,使泼墨艺术香火重燃,并放出了新的光彩。在文人画脉中,刘知白将泼墨画之“泼”(消融笔踪)推到了最后的极端。
据悉,展览将展至10月22日。
编辑:陈耀杰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