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熙,一位在艺术中行进的乞士
0条评论 2014-10-21 20:10:50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黄亚琼

在一个阴天没有风的下午,我们一行人来到艺术家李熙于蓝顶艺术区的工作室。正值“蓝顶艺术节”期间工作室对外开放,李熙便与几位同样毕业于四川美院的蓝顶艺术家一同参与了主题为“自由自在”当代艺术展的展览。于是,围绕着展览以及艺术家的近期创作。在李熙工作室内伴随着阵阵茶香,我们开始了此次的采访。

绘画 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

李熙,职业艺术家,1969年出生于成都,1991年毕业于川美油画系,平时除了送孩子去上学,其余时间基本上就是画画,他不像有些艺术家作息时间是黑白颠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朝九晚五”的艺术家。

环顾李熙工作室,引人注目的除了他的绘画作品,恐怕就是画架周围一地的颜料了。对此,李熙笑谈道:“我的工作状态和画面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习惯已经持续几十年了,自己都已经注意不到了”。平日里,李熙对于艺术理论颇有研究。问及理论对其创作的影响时,他首先表示了肯定,但究竟具体影响了哪些方面,却谈不上来,或许与其工作室状态一般,都已变成他的“习惯”了。

李熙在首届艺术节时曾接受过99艺术网的采访,时得知他在做实验性的作品。时隔一年,当我们再次问到这一问题时,他的回答依旧是在做实验性地尝试。“我可能要做一辈子的实验了”,李熙如是回答道。艺术家的作品和他本身是息息相关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都促使李熙在变,他说很多东西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绘画实验性的探索,始终想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新的办法、新的图式和新的色彩。

李熙说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艺术家张晓刚曾对他们说“画画是很难很难的,但当你找到它的时候,就会觉得简单了”。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在这寻找的期间,有些人可能死掉了,有些人还活着,而李熙说,他自己还在寻找。

“蓝冰”的诱惑 为其正名

工作室搬到新蓝顶之后,李熙坦言自己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由于一直下雨,雨水嘀嗒在工作室外的石板上溅起的水花这一再平常不过的细节却吸引了他的注意。慢慢地“水”这一题材逐渐演化成了“冰”,从此画冰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及新作“冰”系列,李熙充满了激动之情,找到兴趣点的他表示目前最想把这一题材狠狠的画一画。在他看来,冰与人的温度相差30多度,我们人要飞向天空上万米才能去感受那个温度,而现实中这个温度却离我们如此接近,这在感受上形成了一种冲突。

“蓝冰”这个名字李熙很喜欢,其一是因为“蓝冰”的“蓝”和蓝顶的“蓝”是同一个字;其二,在南极有一种冰叫做蓝冰,这种冰是经过了几万年或上亿年的时间沉淀才变成了蓝色。这两种因素都或多或少的诱惑着李熙,使其对“蓝冰”这个名称着迷。

谈及“自由自在”参展的四张小画《冰》时,李熙耐心地解释道:“首先更正下,展览作品是跟冰有关系的,但其名称实际上叫《蓝冰》系列,只是画册上没印上‘蓝’字;其次这个展览找到我时已是八月份,虽然手上有一些关于蓝冰的作品,但都是实验性质的。虽然还剩一个多月的时间,可我做作品比较慢,所以在这次展览中,最终呈现的是《蓝冰》系列中的四张小画。”

此后,许久未曾举办个展的他向我们透露,下一次个展的内容主要是呈现冰系列的作品。

开放工作室 直观面对艺术家作品

谈及今年的“蓝顶艺术节”,李熙表示出了肯定。“较之去年相比,活动更丰富、组织也更有经验。这次的主题展引进了较多外面的作品,作品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成都当代艺术生态的面貌。”

蓝顶艺术区不仅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之进行创作,其本身也在不断地成长。在此次艺术家工作室开放这一环节,李熙的工作室也进行了开放。艺术节开幕当天,很多人来到工作室进行参观并与艺术家进行沟通、交流。李熙认为这样的交流很好,让大家能更直观的面对艺术家作品。

谈及艺术节的优化,李熙表示一次好的展览活动除了需要主办方的尽心尽力,还需要媒体的持续跟进报道,让展览的影响力扩大,而不是走进所谓的“开幕即闭幕”的结局。

编辑:李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