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14秋拍:之斋收藏——董作宾李庄时期与友朋往来信札及殷墟发掘通信
0条评论 2014-10-28 10:47:1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之斋主人,倾心学术,治学执教数十载,与李济、董作宾等名士曾得过从。所藏非值逾千金之名作,亦非妇孺皆知之名流,只字片纸,悉出学者文人。中国嘉德古籍2014秋,有幸得“之斋”所藏书札尺牍70件,展卷细读,抚今思古,或可略窥昔年山河岁月,士子风骨。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一代甲骨学宗师。在学术史上与王国维(观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并称“甲骨四堂”。董作宾先生先后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又参加山东城子崖、东平陵遗址发掘,发现龙山文化。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民国时代的中央研究院,是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尤其是以史语所为代表的人文学科,名家济济,无出其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中研院也开始了“衣冠南渡”的文化西迁。史语所作为中研院最大的机构,屡经迁徙,1940年最终在四川李庄落脚,至抗战胜利后1946年才重回北京。史语所在李庄的六年,是学术史上传奇的“李庄时代”。

“之斋收藏”此次呈现一组董作宾在李庄时期与友朋往来信札及手稿,所通信者如傅斯年、李济、陈寅恪、沈从文等,皆为学界赫赫有名之士。通信内容所反映的则是抗战时期学界学人流亡西南这一段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期,极具珍贵文献价值。

傅斯年致董作宾信函三通
傅斯年致董作宾信函

傅斯年致董作宾信函
傅斯年致董作宾信函
 
史语所的成长壮大与其创始人傅斯年先生是分不开的。此组傅斯年致董作宾信函共三通八页,写于1942年,傅斯年刚到李庄,住在与董作宾相邻的桂花院。此时的董作宾因中研院的公务正在重庆出差。其中一函傅斯年想出用油印的方式在大后方出版史语所研究成果。为此致函董作宾,与其商量讨论油印出版物的费用、材料、优劣等事项。另一函傅斯年提到自己的病情,疑为心跳骤停。同时还谈到《六同别录》的编辑工作,“六同郡”是南朝梁武帝在李庄设立的戎州辖郡,李庄是郡治所在。《六同别录》是用傅斯年想出的办法,在大后方物资极度缺乏的条件下,用手刻石印的方法出版的两册同仁论文集。所收文章,每篇都是学术史上的扛鼎之作。

第三通函尤为详细,谈及印刷、医疗、合作社等相关所务,并有董作宾对各项询问的批注和答复,皆为时代之重要缩影。

陈寅恪致董作宾信函一通
 
陈寅恪致董作宾信函
陈寅恪致董作宾信函
 
陈寅恪先生是民国时代最负盛名的大学者,他的信札原迹极难见到。此通陈寅恪致董作宾函共两页,应作于1944年。当时在李庄的条件极为艰苦,董作宾自计在李庄难以维持生活,曾有函请陈寅恪帮他在成都找一份教课兼职。陈寅恪在信中谈到已经帮董作宾找好了任教大学,但又谈到因为物价飞涨,一份兼职不足以维持生计,需要多兼几个,并两三次提醒董作宾要事先跟傅斯年商量。抗战后期大后方的经济状况之差,由此可想而知。董作宾想去成都兼任之事,最终应该是未能成行。

沈从文致董作宾信函三通
 
沈从文致董作宾信函

沈从文致董作宾信函

沈从文致董作宾信函
沈从文致董作宾信函
 
沈从文是20世纪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在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三通沈从文致董作宾信函跟陈寅恪致董作宾函为同一时间段,主要围绕一个事情,即沈从文在昆明帮助董作宾展卖书法作品。董作宾当时在李庄的经济情况极糟糕,这组信札信中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知识界文化界的生存状况,如“[闻]一多在此刻图章,已将刻字铺生意抢去一小部分”,“张大千展览获七百余万元,可转告梁思成、李济之诸先生,当一新闻”等记载,读来颇有趣味。而沈从文先生和众多学界好友们在艰难困顿中所表现出的浓情厚谊和古道热肠,读来令人感佩。

董作宾关于殷墟等七次发掘致傅斯年、李济通信册
 
董作宾关于殷墟等七次发掘致傅斯年、李济通信册
董作宾关于殷墟等七次发掘致傅斯年、李济通信册
 
此册信函包括董作宾先生致李济和傅斯年信函四通、李光宇致李济函一通,第1页有李济先生的手迹“河南安阳殷墟第七次发掘通讯(廿一年十月廿二日至十一月四日)”,详细反映了殷墟发掘整理的进展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从信中可见,当时也在调查和发掘不远的浚县古迹,当地有古董商卖给史语所古物。另外,关于著名先秦史学家马非百的个人资料尤其丰富。

董作宾学术手稿一册

四种合订为一册的董作宾先生学术手稿,包括:
 
殷契辨伪之一(5页,包括甲骨文照片1页、摹本1页)
殷契辨伪之一(5页,包括甲骨文照片1页、摹本1页)
 
1、殷契辨伪之一(5页,包括甲骨文照片1页、摹本1页)。此稿所辨的,是一片极为特殊所谓“家谱刻辞”,早在1904至1908年间,即被英国传教士库寿龄、美国传教士的方法敛所收购,1911年,库寿龄将此片甲骨卖给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Museum ,并保存至今。董作宾先生认为家谱刻辞是伪造的。他的观点见于1940年撰写的《方法敛博士对甲骨文字之贡献》(《图书季刊》新2卷第3期,1940年)。这件“殷契辨伪之一”即为此文一节的手稿,较为系统地谈到辨伪的理由。他所主张的各种疑点论据,至今仍为“伪刻说”所坚持。
 
 中康日食(残稿6页)
 中康日食(残稿6页)
 
2、中康日食(残稿6页,此稿草创于1940年5月14日,昆明龙泉山村,1941年在西川票峰咏南山改写完。最初发表于民国卅二年(1944年)十一月,收入徐旭升主编之《古史传说时代》第四章。首尾俱在,包括1页插图“中康日食宿度图”。今见《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61-74页。这是董先生在研讨商代纪年之同时,又向上探索夏代的纪年的发轫之作。随后写成的《殷历谱》被海内外学界推为不朽巨著。

与殷契辨伪、中康日食同册装订的尚有:“有关‘因’字之问题、之文句”(4页);“拟河南通志改订纂修大纲”(6页);

《殷历谱》残稿
 
 殷历谱(残稿13页)
 殷历谱(残稿13页)
 
《殷历谱》是董作宾先生根据甲骨卜辞记日、旬、月、年的资料编纂而成,是他用时最长、费力最多、苦心经营的一部著作。从1930年开始,董作宾就注意甲骨文中的殷历,尔后,不断汇集资料,细心整理,到1935年初步理出头绪。深入研究是在战乱流离中,成书于1943年

此外尚有董作宾先生甲骨卜辞及南朝梁砖摹本,钩摹细致,一笔不苟,可见民国学者治学之风范。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之斋收藏 信札写本》专场即将亮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4秋季拍卖会,并于11月21日下午3:00举槌。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