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雕塑专场推出二十世纪早期油画、学院写实、当代艺术以及当代新水墨共百件拍品。其中,颜文樑创作于1964年的《上海豫园》,曾先后出版七次,并收录在颜文樑九十高龄时协助出版的《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颜文樑》与第一本个人油画专辑内。私人收藏领域鲜见如此传承有绪、权威著录的颜文樑油画,为首度现身拍场,定会引起藏家的极大关注。
颜文樑 上海豫园 1964年作 纸板油画 18×25.8cm.
此次林风眠专辑精彩纷陈。《劈山救母》创作于1950年代初期,为林氏立体主义戏剧人物的滥觞之作,结合了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中国戏曲独有的叙事结构以及立体主义的多重时空,堪称中国现代艺术最为大胆深刻的先锋实验。此作既是首开此画风、留存极为稀少的珍贵例证,也是目前所见“宝莲灯”题材中,唯一一幅将二郎神、三圣母、沉香与王桂英等多个角色齐聚一堂的作品,画面丰富完整,色彩绚烂夺目。征集自林风眠义女冯叶女士收藏的《竹居》,曾参加2007年香港艺术馆举办的《世纪先驱:林风眠艺术展》,创作于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初期,是林风眠风景题材具有总结意味的集大成之作——从童年故乡的翠竹溪流到西子湖畔的白墙黛瓦,从天平山的明艳秋景到黄山的峻岭奇峰,仿佛是一部回忆录,将林风眠一生珍藏的美好记忆与各时期风景创作的经典元素尽收其中。
林风眠 劈山救母 1950年代初 纸本彩墨 33.4×29.5 cm.
海外华人艺术家版块,除首现拍场的赵无极《无题》、朱德群在1986年香港“朱德群画展”展出的《潭影空人心》外,特别呈现朱沅芷创作于1930年代末的《坐在红色扶椅上的裸女》和1940年代的《爱伦小姐画像》,后者描绘了第二任妻子朱海伦的姐姐爱伦,是他以家人为题材的肖像油画,留存极少,相当难得。
现实主义画家詹建俊创作于1988年的《默》,体现了他在新时代对绘画语言形式美感的追求,曾参加中国美术馆于1988年举办的第一届“油画人体艺术大展”,该展览因人体绘画首度面向公众展出而造成巨大社会冲击,《默》也因此成为推动和见证中国社会与文化走向开放的一个视觉文本。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