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国家博物馆里的“医生”和“护士”
0条评论 2014-11-04 11:10:2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董彩霞

人生病要去医院——挂号、检查、诊断、治疗,甚至住院,医生和护士们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那博物馆里的展品呢?展出时,展厅中的温度、湿度和光线一般受到严格控制。某些展品因其年代、材质和历史意义,还得到特殊照顾,被置于严格封闭的玻璃柜中。展厅中有时灯光很暗,人多时,几乎看不清。据说,世界上大的博物馆一般只有10 %的馆藏与公众见面,也就是说90 %的馆藏在展出前长期沉睡于库房。博物馆是如何保护和修缮文物的?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参观了丹麦国家博物馆的缮藏部。

不久前的一天,刚下完雨,空气清新,溪中的鸭子和树上的小鸟自由自在地戏耍着。缮藏部坐落在哥本哈根北部的Brede, 19世纪时那里曾是丹麦最大的一家纺织厂。当时的厂房、水车、厂主住宅、工人住宅、花园都还在,并构成国家博物馆丹麦工业史展的实物展品,缮藏部则入住几座原有的大厂房。

称缮藏部为医院再准确不过了,一间间工作室里都放着各类大小的工具、支架、药水、颜料、吸尘器和工作台案。走廊里放着刚刚修缮好的丹麦皇室和费德烈堡博物馆的订货。丹麦二战纪念馆去年4月遭受大火,整座展馆被烧毁,还好工作人员们及时抢救,将多数展品运出,现在“入院”修缮。遇到无法在缮藏部处理的,如教堂墙画,工作人员便“出诊” ,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在缮藏部建筑与室内文物处处长碧丽阁的陪同下,首先参观的是储藏科,这里主要负责国家博物馆内部馆藏,共有10几名工作人员,负责记录藏品的进出、运输、搬运、照相和预防性保护,工作人员安妮娅详细介绍了她的工作。

丹麦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有800多万种,一种藏品可以是一条维京船,也可以是3000个同一时期的硬币。一般缮藏部得知某地有“患者”后,便派人前去,然后就地包装,将其运至缮藏部。“病人入院”后,为了防止细菌危害整个库存,根据情况或许入隔离室观察、或许冷冻3天,去氧或是消毒,之后再进行修缮。安妮娅打开冷库,温度计上显示着摄氏零下30度。研究结果表明,细菌在这个温度下3天后会被冻死。她还说,每一件藏品的每次进出除了笔头和计算机记录外,还要照相、写报告存档。

编辑:罗远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