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时秋拍佛教艺术专场推出50余件唐卡
0条评论 2014-11-06 10:14:3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意—佛教艺术”专场精心整合了西藏、内地、尼泊尔等不同地区各时期代表性的宗教艺术作品百余件,包罗了金属、木质、唐卡、念珠等众多丰富材质,呈现了汉藏两地各个时期重要风格流派的艺术风貌,可谓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15世纪后期,西藏佛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吸收了汉地佛教艺术的表现手法,汉藏艺术双向交流,成为西藏佛教艺术发展的主流。尤其是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刻画上,表情刚毅自持,端庄、稳健,注意传达内心情感,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充分展示出藏族雕塑家杰出的艺术才华和固有的民族雕塑传统。特别是上师像的塑造,实为佛教造像中最具艺术魅力的门类。藏传佛教最重师承,上师像往往列于造像诸部之首,其造型往往按照上师生前的面貌来写实塑造,可谓各具不同,特点鲜明。

 \

Lot 3895萨班贡嘎坚赞西藏15-16世纪红铜鎏金H:30.5cm

此次专场中的16世纪萨班贡嘎坚赞像即为此一时期的经典作品,此件造像五官刻划生动传神,眉弓凸起,目光下敛,相容端详慈和,成功地塑造出其作为宗教领袖的坚毅性格。上师身着坎肩、袒右式袈裟,袈裟满工錾刻精美纹样,繁缛细腻。衣纹处理写实生动,将袈裟的层叠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件造像精湛的制作工艺,卓越的写实手法,反映出西藏匠师高超的制作水平,堪称明代西藏人物雕像的典范。

 \

Lot 3903大日如来西藏西部地区 拉达克风格14世纪黄铜合金H:32cm

作为14世纪西藏造像中独具魅力的拉达克风格造像近年来逐渐绽放出它本来的艺术之光。此件14世纪大日如来便极具拉达克风格的典型样式,造像整体造型端庄高挺,躯体的肌肉感具有健康而丰盈的弹性美,可见工艺师在造像造型能力上的把控。巨大夸张的耳珰与发髻的高耸遥相呼应,从整体上使简练圆洁的设计上更呈现出一种华美的表象。面部自然的刻画拉近了佛与世人的距离,具有一种无法名状的亲近感,使观赏者与崇奉者都有一种亲近的喜悦。当胸结印的双手轻柔细腻而婉转,与恢宏气象的造像形成刚柔并济的对比,这种对比是雕塑在统一风格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起到了艺术表现的点睛之妙。

此件造像的姿态上的创见性有别于常见的拉达克造像艺术的对称,而采取了肩部微微策动的姿态,这样在静穆的雕塑上一种活脱灵现的艺术气质完美的体现在了此尊造像作品上。总观此件大日如来像,有一种高阔伟岸的气质,是拉达克造像艺术在长期技艺的探索下所产生的具有成熟样式的代表作品。

\
Lot 3896阿弥陀佛中原16世纪黄铜鎏金H:53cm(带座)

明代早中期,诸帝王皆大力推崇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其造像艺术由此在内地大行其道,影响十分广泛。但到明晚期,嘉靖帝崇奉道教,排斥藏传佛教,其后的万历皇帝及其母亲慈圣皇太后虔诚奉佛,且大力扶持汉地佛教,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从此一蹶不振,而内地佛像艺术开始重新回归到传统艺术风格的发展之路。这尊16世纪阿弥陀佛像表现出汉地佛教造像的传统风格面貌,正是当时内地佛像风格由汉藏结合式转为单一传统汉式的一个突出实例,也是当时藏传佛教式微,汉地佛教重振的重要历史见证。

此阿弥陀佛像,面相宽大饱满,神态慈和宁静。衣纹写实自然,衣缘上刻有立体感较强的精美花纹。结跏跌端坐,双手置双膝上结弥陀定印。身下为多层大仰莲花座,莲瓣形制饱满,上下错落分布,衬托出莲花佛国之主的庄严与神圣。造像整体造型大方,形象生动,体量硕大,品相完好,堪称明晚期中原地区佛像典范之作。

 \

Lot 3866目犍连中原16世纪黄铜鎏金H:41cm

\
 Lot 3902桑杰雅均西藏15世纪黄铜合金 嵌银嵌红铜H:13.5cm

此外,如15世纪桑杰雅均、14世纪帕拉风格观音、15世纪金刚持、15世纪释迦摩尼等金铜造像,为广大藏家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选择,各具特色。

此次匡时秋拍金铜佛像专场为更全面的诠释佛教的艺术的博大精深,通过细心的遴选着力推出五十余件唐卡,既有难得一见的早期精品,也有18世纪颇具艺术性的上乘之作。

 \

Lot 3944黑袍持鼓护法唐卡西藏14世纪棉布矿物胶彩 48x38cm

其中,首屈一指的便是一幅西藏早期唐卡。此幅黑袍玛哈嘎拉唐卡风格古朴,体现了14世纪西藏唐卡艺术的鲜明特点。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构图、图像风格,还是背景与色彩,展现了典型的印度-尼泊尔艺术的风范,也体现出与西藏早期唐卡风格明显的承继关系。如画面突出中央主尊,主尊上下的尊像以棋格式均匀分布,为印度及西藏早期唐卡流行的构图形式;主尊及周围的尊像体态优美,造型大方,装饰繁缛,风格典雅,让人感觉一股南亚之风扑面而来;主尊及各尊像身后的马蹄形背光明显继承了此前印度流行的样式;以朱砂红为主,兼有少许绿色的色彩搭配,亦尽显沉稳厚重、恢宏大气的古典艺术风貌。

此幅黑袍持鼓护法唐卡是一幅十分珍贵的西藏早期唐卡,其珍贵之处又不仅在于它展现了西藏早期唐卡艺术共有的优美艺术特征,同时又印证了玛哈嘎拉在西藏早期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整幅唐卡的画面内容丰富,搭配完美,画工精细,形象庄严,敷色厚重,沉雄大气,背后书写题记,特别是主尊黑袍玛哈嘎拉手中所持法器有别于常见的玛哈嘎拉手中所持法器,堪称稀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艺术地位和价值,值得大家关注和重视。

\
Lot 3960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唐卡西藏18世纪棉布矿物胶彩80 x 54.5cm

另外一幅释迦摩尼本生图唐卡堪称清代噶雪画派的代表之作。脱胎于噶玛噶孜画派的噶雪画派,其创始人噶雪·噶玛扎西活跃在18世纪中叶,他是司徒班钦曲吉迥乃艺术方面的主要弟子之一。噶雪画派从一开始便融合了司徒画派的构图与气质,而且还从新旧勉派中汲取上色方法。将汉地的绘画语言与藏区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完美结合,将汉地的青绿山水技法移植于藏地绘画表现的题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汉地的陈规套路,呈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独特效果。据说噶雪派画师往往要用三年时间完成一幅唐卡,即“有充足的时间才能听到杜鹃啼鸣三次”(连续三年),可见其作画工艺之严谨精细。此幅唐卡笔触细腻,构图错落有致,设色清秀明丽,人物众多,形态各异,生动写实。所表述的内容较多,信息量大,画风及选材均独具一格,是噶雪画派的代表作品。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