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点评:10件改变你看中国方式的当代艺术作品
0条评论 2014-11-09 10:00:04 来源:网易艺术 
我们来看看芝加哥东亚艺术中心创立者巫鸿教授为大家选出的10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他系统地介绍了从1970年代到2000年代之间,中国的艺术运动和你不能不知道的前卫艺术家。推荐列表整理自巫鸿由泰晤士和哈德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历史》。

图为Wang Keping
图为Wang Keping "Silence"(王克平 《沉默》)(1978)。

点评:他们(星星画会)试图表达自己置身主流意识之外的身份,他们年轻、叛逆,竭力为中国艺术家开拓未来。

图为Wu Guanzhong,
图为Wu Guanzhong, "Ancient City of Jiaohe" (1981)(吴冠中 《交河故城》)。

点评:在文革期间,这是一件非常大胆的作品。在那个特定时期,艺术家们不允许用这种抽象的方法来作画。
 
图为Xiamen Dada, photograph of the burning of art works in front of the Xiamen New Art Gallery on November 24, 1986。(厦门达达 在厦门文化宫门前焚烧作品)
图为Xiamen Dada, photograph of the burning of art works in front of the Xiamen New Art Gallery on November 24, 1986。(厦门达达 在厦门文化宫门前焚烧作品)

点评:艺术家开始受到西方观念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拒绝商业化,甚至拒绝艺术本身。其中也受到因为对过去几十年的宣传形象的不信任的影响。

图为Xu Bing
图为Xu Bing "Book from the Sky" (1987-1991)。(徐冰 《天书》)

点评:当人们走近徐冰的装置作品,第一印象是惊艳震撼。视觉上如此美丽的作品,但当他们近看时,却意识到根本无法阅读它的内容,而且所有文字都是荒谬的无意义符号。对于一位艺术家花三年的时间来创作如此莫名其妙的字符,他本身是对方法的一种拒绝。

图注:Zhang Xiaogang
图注:Zhang Xiaogang "Chapter of a New Century" (1992)。(张晓刚 《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

点评:艺术家对文革时期的记忆因新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而被激发。

​图为Sui Jianguo
图为Sui Jianguo "Ruins" part of the project "Property Development" (1994)。(隋建国 《开发计划·废墟》)

点评:艺术家通过作品反映城市发展进程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大特征。当整个区域被破坏,这件作品也同时被毁。

图为Qiu Zhijie
图为Qiu Zhijie "Tattoo 1" (1997)。(邱志杰 《纹身1》)

点评:自画像在文革期间是被禁止的——集体主义是最伟大的,个人主义是极大的被否定的。到后来艺术家尝试重新发掘自我,是一种个体意识的苏醒。

​图为Wang Gongxin,
图为Wang Gongxin, "Brooklyn Sky" (1995)。(王功新 《布鲁克林的天空》)

点评:在西方传说中,如果你不间断往地下挖掘,你能直通中国。简单来说,作品显示艺术家身在北京,心在纽约,也是对全球化进程中个人经历的总结。

 图为Yun-Fei Ji
图为Yun-Fei Ji "Below the 143 Meter Watermark" (2006)。(季云飞)

点评:这件作品是与传统的对话。与右联宋代画家范宽的山水全景图相比,左联季云飞的山川是散落的,似乎要分崩离析。通过与传统艺术的对比,艺术家得以发现它们自身的现代性。

​图为Ai Weiwei
图为Ai Weiwei "Sunflower Seeds" (2010)。(艾未未 《1亿颗陶瓷瓜子》)

点评:毛主席是太阳,全国人民如向日葵一般心向着太阳。每一颗向日葵籽象征着无数的个体。这件作品基于文革的记忆,也勾起对中国人口密度剧增问题的关注。这一作品像是由千万中国人民共同组成的。这是一件极简主义作品,却将过去与现在以各种意义链接起来。

编辑:马婧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