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划人性的面貌 李真《凡夫》系列首展在亚洲艺术中心(北京)揭幕
0条评论
2014-11-15 18:21:25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保兴
2014年11月15日15时,“荒徒——李真《凡夫》系列首展”在798艺术区亚洲艺术中心(北京)揭开了神秘面纱。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与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殷双喜担纲策划,展出了艺术家李真自2010年来创作的《凡夫》系列雕塑作品中的13件作品。本次展览也是该系列作品的首次面世。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03月15日。
李真的作品多以佛、道、禅等意象进行创作,其萌萌哒“胖胖佛”墨黑的外表和神游虚境的状态,给人既重又轻感觉,是一种生命的觉悟,让人印象深刻。而此次发表的《凡夫》系列,李真却转而勾勒众生相,是为面对现实之“重”,李真乐在《大气神游》的同时,仍回归到最接近原始的状态挖掘“根气”的原点,体验虚境的同时,也审视实境。“与早期作品追求雄浑、静穆、东方化的审美气质拉开了距离,《凡夫》系列并不太强调语言的风格化,相反,艺术家执着于对欲望的剖析,对非理性世界的探求,对‘不完美的人性’的拷问”特邀评论学者何桂彦评论道。
“李真毅然超越自我已经成功的雕塑风格,超越形式审美,关注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将时间与变化引入雕塑,将永恒与瞬间凝为一体……将万物的辉煌与消逝同时呈现给我们,让我们的目光在现实之物上盘桓,思绪跨越过千年,看到千古兴亡悠悠万事,皆化为微尘。”策展人殷双喜评价李真的作品时说,“李真作品中的人物,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沉浮,如同歌德的《浮士德》,在神与魔之间纠缠拷问,对人类心性迷失在现代社会的物欲洪流中进行了严峻的审视与反思。”
用李真自己的话说“凡夫,刻划人性的面貌,呈现你我的习气”。《凡夫》系列呈现了人性的不完美,它不单是一种“沉重”,其巧妙的龟裂表现出心识的复杂。这褐黄的泥土展现尘埃的归途,这崩裂是岁月、烦恼、思索产生的伤痕,而生命最终还是要在一个人的荒芜中总结。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副主编,特邀评论学者唐尧表示:“形的语言在这里已经退到第二位,只要是用火将泥土烧成干裂的、破败的状态,表达了现在人的精神荒芜,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表达了对尘世的揭示。与李真之前的作品一起,会看到佛家的觉悟和城市的生命之间鲜明的对照和悲悯、救赎的愿望。毕竟,无论人性是否进化、无论仍否有着良善或暗黑,李真自己也是尘沙世界的行者,艺术家说:“我们走在‘知识与迷悟’中,生命真是信息淹留,心识难磨”,因此以 “荒徒”为名。
不同时期不同概念的作品,李真的材料运用也颇有特色。李真说:“我认为材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借用。我还是坚持说自己是雕塑家,不是什么所谓前卫的媒材艺术家——我只让材料来丰富我的雕塑,让不同的材料赋予雕塑更大的力量,所以材料只是一个附属的媒介物。”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李真是对雕塑材料有高度敏感并且特别善于运用材料语言的艺术家,所选用的材料都十分单纯,色泽也特别统一。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与处理,他使雕塑的材料变成了精神的语言。”
李真的作品多以佛、道、禅等意象进行创作,其萌萌哒“胖胖佛”墨黑的外表和神游虚境的状态,给人既重又轻感觉,是一种生命的觉悟,让人印象深刻。而此次发表的《凡夫》系列,李真却转而勾勒众生相,是为面对现实之“重”,李真乐在《大气神游》的同时,仍回归到最接近原始的状态挖掘“根气”的原点,体验虚境的同时,也审视实境。“与早期作品追求雄浑、静穆、东方化的审美气质拉开了距离,《凡夫》系列并不太强调语言的风格化,相反,艺术家执着于对欲望的剖析,对非理性世界的探求,对‘不完美的人性’的拷问”特邀评论学者何桂彦评论道。
“李真毅然超越自我已经成功的雕塑风格,超越形式审美,关注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将时间与变化引入雕塑,将永恒与瞬间凝为一体……将万物的辉煌与消逝同时呈现给我们,让我们的目光在现实之物上盘桓,思绪跨越过千年,看到千古兴亡悠悠万事,皆化为微尘。”策展人殷双喜评价李真的作品时说,“李真作品中的人物,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沉浮,如同歌德的《浮士德》,在神与魔之间纠缠拷问,对人类心性迷失在现代社会的物欲洪流中进行了严峻的审视与反思。”
用李真自己的话说“凡夫,刻划人性的面貌,呈现你我的习气”。《凡夫》系列呈现了人性的不完美,它不单是一种“沉重”,其巧妙的龟裂表现出心识的复杂。这褐黄的泥土展现尘埃的归途,这崩裂是岁月、烦恼、思索产生的伤痕,而生命最终还是要在一个人的荒芜中总结。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副主编,特邀评论学者唐尧表示:“形的语言在这里已经退到第二位,只要是用火将泥土烧成干裂的、破败的状态,表达了现在人的精神荒芜,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表达了对尘世的揭示。与李真之前的作品一起,会看到佛家的觉悟和城市的生命之间鲜明的对照和悲悯、救赎的愿望。毕竟,无论人性是否进化、无论仍否有着良善或暗黑,李真自己也是尘沙世界的行者,艺术家说:“我们走在‘知识与迷悟’中,生命真是信息淹留,心识难磨”,因此以 “荒徒”为名。
不同时期不同概念的作品,李真的材料运用也颇有特色。李真说:“我认为材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借用。我还是坚持说自己是雕塑家,不是什么所谓前卫的媒材艺术家——我只让材料来丰富我的雕塑,让不同的材料赋予雕塑更大的力量,所以材料只是一个附属的媒介物。”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李真是对雕塑材料有高度敏感并且特别善于运用材料语言的艺术家,所选用的材料都十分单纯,色泽也特别统一。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与处理,他使雕塑的材料变成了精神的语言。”
编辑:李保兴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