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瞿广慈:出入艺术圈 找寻“终北国”
0条评论 2014-11-21 13:56:1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胤

 选择来自于清晰的认知与自信
 
99艺术网:您刚一毕业就得了全国美展的最高奖项,后来在二级市场也拍得高价,可以说一直以来都顺风顺水,这么早被认可当时是什么感受?现在又怎么看?
 
瞿广慈:从读大学到获奖,再到研究生毕业,这个过程跟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其实未来会怎么样谁都不知道,像登山一样,有一块砖头你能踩得住,就往上踩。因为整个山是什么样看不到、也看不清楚,能走到哪儿也不知道,总是觉得前面有块石头能踩住就踩住,有一棵树能扒住就扒住,人走着走着肯定有一些自己的体验和要求或者自己最初想登到什么样的山和什么样的高度,之后不断地当你走到一定高度看到风景的时候又对世界有一个新的认识,可能会重新设立一个目标。
 
那个时候艺术家都是非常贫穷的,虽然我和向京是最早被市场认可的雕塑家。但当你从一个贫穷学生刚刚能养活自己,到开始不断有财富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都是站立不稳的,让你觉得真牛,从货币到钱到数字。而今天我们看待这事儿的时候已经非常淡定坦然了,但同样还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其实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算是中国当代艺术处于地下形式的,因为没有一个肯定的市场或是肯定的力量托着就很难存在,那时候只有一个渠道,全国美展之类的体制内展览,当然我觉得自觉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第二个阶段是市场,没有当代艺术的市场繁荣,就没有中国当代艺术大面积的茁壮开花,无论是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无论是学理界、时尚圈,还是媒体,当代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或被各方面认知的高度是远远高于传统艺术家的。
 
拍卖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当整个体制非常凝固的时候,其实年轻艺术家的路很少。市场这条路给了我们很多可能性,至少我们能养活自己,这个很重要。当你没有展览的时候有拍卖,那个时候可以说每次拍卖全是新的,今天拿出来的拍卖全是老的。其实正常拍卖应该全是老东西,但是那时特别有意思,我的方式是全推新品,对于我们的作品而言就像新品发布一样。当时所谓自我的创作状态和学术状态,依然是像商品推荐一样去做,所以今天我能够把控一个品牌,对我来说太容易了,那时候才难。疯狂冲价格、冲数据,到今天为止依然是这样的。年轻人在这时一定要冷静。
 
99艺术网:您毕业之后去上海师范大学任教,这是一般都很向往的职业——在大学当老师,为什么后来又回来北京,并且成为了职业艺术家?
 
瞿广慈:当时有各方面的原因,跟我和向京受的教育有关系。虽然我是上海人,但不得不承认的确北京整个艺术人文环境好一些,机会更多,有意思的人多。我觉得七年大学对我们帮助很大,更多是跟学生在一起,单纯地研究、教学,也有很好的雕塑环境和条件。
 
走,是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很多人不明白人生的路是怎样的。在某一个阶段必须有某些环境、某些人、某些事陪着你,当你再往前走的时候必须要重新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块石头、一棵树,只要踩得上去都要踩,但到了需要真正做的时候必须放下拐杖,赤手空拳地出去打。
 
对于我和向京而言,在大学无非就是两点,一是职业,关乎生存、生活,二是关乎理想,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我有时候认为艺术教育其实不存在,是一个伪概念,因为教人艺术是很难的事。后来因为没有职业的原因可以轻松地选择城市,我自己有很多可以选择,向京也可以选择做摄影师,但是某种程度使命落在雕塑上,就一心想把雕塑做好,我从来不觉得做雕塑有多重要,有时候是一种使命感,作为向京来说她也会有这种感觉。
 
上海依然是我很喜欢的城市,所以我觉得我们很幸运,我的生活是双城记,北京、上海、再加个杭州来回跑。上海的文化还是后殖民文化,上海的艺术依然是后殖民艺术,始终没有找到真正自己内心的东西,上海的文化气脉跟我不太同,而北京是有一种挺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存在,民族主义挺重要。

编辑:王胤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