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秋拍透视:中国富人投资首选从房产转向艺术品
0条评论 2014-11-22 15:47:54 来源: 星岛日报 作者:陈琰

眼界不再局限中国古代艺术品

纵观过去数年的拍卖成绩,中国古代艺术品一直最受华人收藏者欢迎的范畴,尤其是18世纪的皇宫御用器物,成交价格一直高企。随着华人买家在这个领域的成长,三大甩卖行也察觉到他们竞拍艺术品的门类变得更多元。

邦瀚斯拍卖行留意到,华人买家近年开始对11、12世纪的中国艺术品感兴趣,例如宋代的珍品。Asaph认为,除了乾隆时期之外,宋代是另一个长期在中国受到赞颂的年代,学术价值很高;关于宋代考古方面的学术研究也在过去两年大大增加。而华人买家对这个年代兴趣的增大,也说明了华人收藏者鉴赏能力的提高,因为不少早期的中国古董外观简洁、不太夺目,能够拍得高价意味着收藏者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有深刻认识。

仇国仕自2003年开始开拓苏富比亚太地区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他提到,在10至15年前,华人买家聚焦于清朝皇宫瓷器和艺术品,现在则开始拥戴更早期的古董,例如明代青花瓷、宋代陶瓷和古代青铜器。而且,华人买家逐渐跳出宫廷珍品的框框,更多地欣赏文人雅士的供石、笔筒和砚石。

假如说“中国艺术品”是华人买家的舒适地带,那么他们近年愈发勇敢地尝试竞拍中国以外的艺术品。佳士得拍卖行Jonathan指出,华人买家现在不仅买中国艺术品,还将目光扩宽至世界艺术品,例如现代时期的西方作品、印象派画作。

根据苏富比过去5、6年的拍卖纪录,竞拍西方艺术品的大陆买家人数出现了三倍增长。仇国仕自2006年正式接管全球中国瓷器及工艺部,每年在香港、伦敦、巴黎及纽约举办两次大型拍卖活动,他有感,在伦敦和纽约举办的印象主义和当代艺术拍卖一直是重头戏。

\

邦瀚斯拍出罕见的清乾隆时期白玉翡翠铰链,由一名中国买家以49万4500镑高价拍得,明显高出该行估价20万至30万。

市场渐趋健康发展

在今年4月的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拍卖会上,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2.8亿港元(相当于2100万镑)买下明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器物—斗彩鸡缸杯,他其后还用此杯喝茶,引起热议。9月,波士顿苏富比以2470万美元(相当于1596万镑)高价拍出18世纪乾隆时期花瓶,买家也是中国人。

中国买家一掷千金的例子不绝于耳,然而,在拍卖行看来,华人收藏家正逐步摆脱“财大气粗”的传统形象,中国艺术品买卖市场也渐趋健康。

Asaph指出,人们以往认为华人收藏家几乎能买下所有中国艺术品,好的坏的都买。“但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华人藏家开始卖掉早期买下、但价值不高的作品,集中精力购买真正的好东西。”他认为,这是艺术品收藏者的自然学习过程,从前西方人也是这么走过来的。随着华人收藏者在这行沉淀时间越长,他们的口味会变得更有针对性。

Jonathan也留意到,华人收藏家对艺术品价值和背景数据获悉更多,他们在作出决定前表现得更缜密,更周详地考虑成本与价值的平衡。他认为,华人收藏者变得更有选择性,求精不求多,这也是拍卖市场健康发展的表现。仇国仕坦言,中国艺术品买卖市场在2012年一度收缩,因为一些颇有影响力的投资者退出了市场,他们曾经在2010年和2011年推高了拍卖成交价,但他认为,由真正的收藏者主导市场,反而有助价格的稳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高端艺术品仍然走俏

欧美艺术界经常将现时的中国买家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买家相提并论,但Jonathan认为两者有着不可比之处。他说:“当时的艺术品市场可以说是围着西欧、北美和日本而转,而现在全球艺术品市场变得更宽更大,参与者还有来自亚洲、中东、南美的人。”而且,中国市场潜力大、基数大,中国买家逐渐从自己更熟悉的中国艺术品转至购买西方艺术品,这些因素都令他认为中国收藏者的市场更可持续发展。

艺术品买卖收藏界有句行话—“艺术品跟着钱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艺术品行情有着直接影响。代表邦瀚斯拍卖行来往于英国和欧洲各地进行中国艺术品估价的Asaph认为,一切影响收藏者财富的变量都会影响其艺术品购买,所以,中国政府的反腐措施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放缓,也影响着财富流动以及富人对艺术品的花费意愿和能力。他表示,价值最高、最受热抢的拍卖品受影响甚微,最受冲击的是中等水平的物品,因为市场变得更有选择性。

佳士得拍卖行的Jonathan对此感到乐观,“很多拍卖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好东西,可以说是一生仅一次的拍卖机会,所以藏家还是会一掷千金地收为己有,即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拍卖行仍然屡见破纪录拍卖价格的诞生。”他说。

华人收藏家钟爱伦敦

多个拍卖行的秋拍和伦敦亚洲艺术周的举办吸引了众多买家聚集伦敦,他们出现在画廊和古董店林立的五月花一带,明清官窑瓷器鉴定专家钱伟鹏是其中一员。他在过去20年经常来往中英两地,以他的话来说,哪里有东西就去哪里买,有时候自己买,有时候受其他机构和朋友委托做顾问。李益谦在今年4月买下鸡缸杯之前也曾咨询过他。

\

钱伟鹏表示,在英国市场上,大部分文物都是通过拍卖行交易的,很多拍卖行都有义务为广大收藏者进行估价。西方人一直认为拍卖会能将拍卖品放在全球范围内竞拍,是最能体现艺术品价值、最公平的交易方式。

相比之下,他认为纽约的拍卖市场地位是后期才崛起,美国的古董买卖商数量始终不如英国,英国很多买卖商都是世世代代经营的,有足够的人才。而英国也最擅长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所以,伦敦在艺术品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不容置疑。

古董买卖商与拍卖行是两个主要购买艺术品的渠道,钱伟鹏指出,拍卖行通常向买家收取交易金额的20%至30%作为佣金,令人感到购买成本昂贵,但是,对于初入行、眼光不够的收藏者来说,是很有保障的购买渠道。他认为,直接向买卖商购买艺术品,需要买家对艺术品有足够的鉴赏能力和对市场有足够的了解,更要挑选信誉良好的商家。

在他的观察中,英国人一般将资产平均分配到房产、证券、艺术品、养老保险医疗等方面,但很多中国人却将七成资产全压在房产上。不少富有的中国家庭逐渐将艺术品收藏看作首选的投资方式。不论出于艺术欣赏和投资目的,中国艺术品回流华人手中的速度越来越快,他称:“很多中国收藏家正在给中国近代史疗伤。”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