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市场有股下沉的力量 我们愿意做增量推动者
——专访广州市华艺文化有限公司副总裁黎静
Q 大艺博已经举办了两届,请谈谈两届下来大艺博取得的成绩,以及所获得的经验。
A 大艺博的全称是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这个项目从2012年3月开始筹备,能参与这个项目的创立我们都很兴奋。能让艺术品跟城市中产的生活发生联系,这个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诱人的。
到现在我们已经举办了两届大艺博,如果说成绩,首先第一个就是,我们没有放弃,也没有妥协地认为,大艺博就是给城市中产家庭拥有自己的第一件艺术品而创立的。这个信念我们一直坚守。虽然我们面临很多挑战,比如业内人士就直言,大艺博这种形式的展示与销售太烧钱,这是事实,我们每届的投入,不论是场馆租赁、搭建、物流,还是宣传推广、活动、项目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对艺术品全行业都积极的信号,大艺博这类项目带动的是一个增量市场的孕育,在首届大艺博上购买作品的个人占买家的36%,在2013年的第二届大艺博上,这个比例增加到了51%。虽然个人买家的购买力远远不及机构买家,有不少都只是买一两件作品,但这种购买的存在和增长的趋势,是我们最为看重的,特别是第一次购买艺术品的买家。
其次,我们为年轻的艺术创作者成功打造了一个高水平的展示和销售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令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可能为市场所了解。现在对于很多青年艺术家来说,机会的确是越来越多了,现在不少画廊把眼光向下看啦,越来越重视潜力艺术家的发掘,有些画廊的自身定位就是包装与推广刚毕业或者毕业不久的青年艺术家,但被画廊选中的人毕竟是少数。
因为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参加各类的在线展示和销售的机会一下子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但虚拟空间的展示与落地的面对面实现与观众互动的展示,完全是不同的。因此,像大艺博这种帮助青年艺术家实现高水平展示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大艺博拥有显著的规模,以及媒体与社会高关注度,跟一般的展览相比,优势是显著的。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展示,毫无疑问是对青年艺术家创作的积极鼓励。
说到开放性与包容性,大艺博展示主体是当年毕业的美术专业的毕业生,有本科生有研究生,我们并没有预先设定哪些院校的学生我们更欢迎,都是以作品质量来作为甄选的标准的,因此来自十大美院的我们欢迎,来自艺术院校以及师范类、综合类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也欢迎,两届大艺博每届覆盖的学院接近或超过100所,虽然7成作品来自十大美院,毕竟他们还是中国培养艺术家的摇篮嘛,但还有来自其他院校的,我记得有些学院我们之前真的没听说过,比如黔南师专、北华大学、西华大学,他们的作品也有很优秀的。
所以我们经常说,大艺博是集中展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的场所,作品主题、创作方式的丰富性让来看展览的观众很惊讶。
讲到两届大艺博的成绩,我认为还有一个是非常值得说的。我们因为这个项目及这个项目所展示的潜力与理念,交到了不少的朋友,这个对于我们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大艺博这个平台整合资源的能力也因此得以提升。广州农商银行、中国人保、蓝月亮(中国)有限公司、方圆集团、白马广告、恒远彩印、中邮物流、广汽丰田,这些企业伙伴来自各个行业,他们或怀着支持艺术创新的理想,或看重青年艺术蕴含的广阔潜力,都为大艺博提供了资金和资源的支持。我们经常说艺术需要赞助,而从历史的角度,艺术赞助风行的时期,往往是安定,富有,创造力充沛,幻想可以自由驰骋,理想可以实现的时期。有人说艺术品市场最大的敌人是饥荒和世界大战,而现在富足的中国,需要精神上的创见,这个时候的艺术创作更需要赞助,赞助者也将获得更大的回报,就像我们谈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总会提起美帝奇家族,说起达芬奇总会提起弗朗索瓦一世。
通过两届大艺博的举办,大艺博这个品牌的价值也在不断的增值中,现在到国内的美术院校,说起大艺博,很多学生都知道。美术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高水准布展设计、城市中产可以拥有的艺术品,这些都是大艺博品牌不断传递的价值,展示的方向正确,潜力迷人。
Q 大艺博致力于艺术消费市场,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艺术消费市场所处的阶段和现状?
A 中国艺术市场正在经历一个意义非凡的过程,旧的艺术投资市场正在被打破,新的艺术市场规则和秩序正在形成。市场出现了下沉的力量,越来越多机构开始关注市场的底层结构,或者说是利基市场,以前高大上的画廊开始重视推广年轻的甚至初出茅庐的艺术家,这种趋势的背后力量,是经济与文化生活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艺术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
记得不久前有个微信帖子,内容是刘嘉玲的豪宅图片,最后有人说,如果这套房子里面拿走那几件当地艺术作品,整个豪宅就是土豪风格。我们在香港巴塞尔上也遇到刘嘉玲在洽购常玉的作品,她应该是一直有投资艺术品的。除了这些社会高值人士,其实城市中产家庭对艺术品的需求已经从萌芽开始渐入养成,有钱的你可以买常玉啊,没那么多钱的我购买几件便宜的自己喜欢的原创艺术品,这根本不是支付能力问题,而是消费选择问题。
但是我们的艺术机构是否能承接和满足这种需求呢?答应并不乐观,艺术行业本身必须经历一个蜕变,中国艺术市场发展不够30年,但这30年的发展是跛脚的,原因非常复杂。但现在行业已经存在共识,那种将艺术品作为资本衍生品的操作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这个封闭的圈子根本无法支撑起整个市场。所以,艺术机构在面对一个逐步市场化的市场时,如何快速提升自身服务的专业性是非常急迫的,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就说价格,当你面对一个根本没有市场价格可以参考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时,你如何跟他讨论定价,你如何提供专业的引导,这要求机构不仅要懂艺术创作,还要了解市场的需求。
而面对潜在的艺术消费群体,因为艺术品市场的规则与其他传统市场的规则不尽相同,令新手会对这个市场望而却步,专业机构如何让他们信赖,并放心购买。这其中涉及一系列的问题。
Q 您认为大艺博具有哪些特质是对促进艺术消费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的?
A 刚才谈到了艺术机构的专业化问题,在回答你现在这个问题时,也会涉及到我们这个机构在这方面的摸索。
促进和撬动艺术消费市场是大艺博本身创立的巨大动因,这个市场要启动首先面临的是艺术市场是否能市场化的问题,市场化的意思就是大家在公开透明的游戏规则下,利用价格机能达到供需平衡的一种市场状态,但对于艺术品这种商品来说,它本身不是普通商品,就艺术品的价格来说,广为接受的说法是,只有在它成交时才产生价格,艺术品的价格似乎一直是一个你情我愿、说不清楚的问题。有人认为艺术品就是不能被明确定价的,因为它是精神产品,不是论工时算公分的普通商品。没错,艺术品是精神产品,但它一旦进入市场就是商品,商品一定有其定价的规则。不要忘记,艺术以及艺术家只是15世纪后才产生的概念,之前那些个世纪的艺术创作,都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对于西方的贵族来说雕塑是建筑的一部分,壁画是家装的一部分)由工匠创作的。
如果说大艺博有哪些特质促进艺术消费,首要的一点就是,大艺博希望并且也在摸索艺术利基市场的定价规则,通过跟中国最年轻的艺术家群体的互动,以及对一手销售资料的把握,不断摸索并形成一套合理的定价体系,使大艺博成为这个群体艺术创作者价格的主要参考系。由于这个定价的透明性、公开性,我们希望对艺术消费有积极的贡献。
同时这个定价也是对年轻的尚未接触市场的艺术家一个良好的引导。
要真正建立一套合理的定价体系并非易事,我们在不断摸索,其实也是一边吃亏一边学习的,这就是专业化过程中交的学费。大艺博目前的作品价格是跟艺术家协商后,参照画廊的操作制定的,但的确存在有定价不尽合理的情况,既存在定价偏高,也存在定价偏低的情况。大艺博还需要经过很多届的摸索,结合销售的情况,才能逐渐建立这个体系。
另外,大艺博的开放性对艺术消费市场的促进应有积极作用,大艺博选择参展的标准就是作品的品质与创新性,参展作品具有多元化及丰富性的特质,这给予了艺术消费的潜在人群丰富的选择。第一次参观大艺博的观众都会认为,太大了,太丰富了。有媒体老问,你们博览会有没什么主题,我说我们没有主题,但我们会带给大家最丰盛的学院创作生态。
Q 大艺博对刚走出校园的年轻艺术家具有什么价值?
A 简单来说,为他们提供了展示和实现市场价值的开放平台,我最近跟一些参加大艺博的青年艺术家聊天,他们常提到的就是,大艺博是他们第一次成功地售出自己的作品。我还跟他们开玩笑:你们真好运啊,这么年轻就卖出作品了,要知道梵高一辈子画了那么多的作品,也没卖出几件作品……他们很感谢大艺博,他们也需要大艺博这种机构的帮助,从事专业的艺术创作是一条很艰苦的路,需要更多专业机构帮到他们。
除了卖作品,大艺博的专业展示效果也是年轻的艺术家们很欣赏,甚至超出他们意料的,我们每届都租用一流的专业展馆,对展示设计也投入很大心力。在这种规模与展示水平的舞台上,那么多媒体关注他们,那么多观众和藏家注视他们,他们感觉自己的创作特别有价值。
Q 您认为大艺博操作团队通过两届的主办,经历了哪些成长?
A 说起来酸甜苦辣都有,整个团队基本都是80后的年轻人,不论是负责作品征集的大艺网的工作人员,还是负责宣传推广、展览设计、布展、作品销售的华艺文化的工作人员,通过这个项目不断学习,承受压力,不断把自己锻造成各自岗位的职业人士。
简单来说,团队更加专业化了,就拿华艺文化这边承担的工作来说,从布展设计到布展实施,更加专业了,首届还曾经出现过展线没有设计足够的问题,但是现在不会了,因为大家实战了两年,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得很周全了。另外就是志愿者团队从培训到岗位明确,也经历了经验的积累,现在大艺博有一本完整的志愿者培训手册,从职责、岗位描述到实施方法、工具等,都有明确的学习指引。为了现场销售提高效率和减少出错,我们在第二届大艺博之前请专业技术公司开发了艺术品管理系统,用于入库管理、销售管理和出库管理,使艺术品从入库到出库实现了整套的数字化管理,使作品管理更加安全更加有效。
我们是问题解决者,每届大艺博一定都会提出新的难题和挑战,我们就是不断解决不断促进团队完善。
Q 作为主办方华艺文化对大艺博的中远期目标规划是什么?
A 今年夏季大艺博在北京联合多家画廊做了一个北京大艺博的试水,这属于我们中期规划的一个探索。我们希望以广州的大艺博作为基准,将大艺博逐步引进一些条件成熟的城市,使大艺博直接面对越来越广泛的城市中产。就征集来说,我们也希望继续将范围扩大至港台,之后扩大至海外,目前每届大艺博都有一些来自海外院校毕业生的作品参展,但相对还是比较零。征集范围有组织地扩大到海外,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入关等都是棘手的问题,我们组委会也要对此进行评估,视机会成熟时予以推进。
我们举办大艺博,是希望将它打造成美术专业毕业生都心向往之的博览会,将参展视为对自身创作能力的最高褒奖;同时,希望将它打造成城市中产拥有艺术品的第一站,是艺术消费者高度信赖的品牌。
Q 两届大艺博有哪些事情给您带来了深刻的印象,开心的,愉快的,令人振奋的,请跟大家分享一下。
A 挺多这样的时刻!记得第一次进入首届大艺博现场的感觉,那是开幕式前一天的下午,虽然作品安置还没有完全到位,几百个工作人员忙碌着,但到现场的每一个人都给震住了,不仅是规模和体量足够震撼,视觉上这绝对是一个要求苛刻的专业展示,展板分红灰白三色,展板平整厚实如美术馆的墙面,最长的一块展板有18米长,很漂亮。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地触摸到大艺博,自己对自己说太棒啦!
去年第二届大艺博时,在展馆外面看到不少大巴,上面都是学生,叽叽喳喳的,后来才知道这是学校专门包车带学生来看大艺博的,他们有学传统造型的,有学设计的。在展馆入口还遇到一批从湖南专门坐火车来看大艺博的,是湖南城市大学的,还有老师专门带队。他们都是专门来看大艺博的,我很感动,虽然他们几乎不会购买作品,但传播艺术也是大艺博的宗旨,这个目的达到了,大家把大艺博视为珍贵的学习机会。
编辑:黄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