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德 楷书节录《游天台山赋》
绢本立轴
尺寸:130×67cm 约8平尺
在中国的拍卖市场,书法一直处于"位高价卑"的尴尬境地。近年随着人们对书法所蕴含的独特美学的理解加深,书法作品才逐渐在拍场崭露头角。在尺幅形制上,明清时代名园巨宅兴建无休,为巨幅作品的展示提供了空间。大规模的匾额、中堂条幅、对联创作蜂起,幅式随建筑规模之大而大。这些新的特点决定了书写者对材质的要求更加多样,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诉求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歌德2014秋拍,古代书画专场隆重推出"风雅--历代法书专题"汇集了一批质地特殊的明清书法作品,包括绢本、绫本、笺本等。据悉,这些作品不但质地特殊而且还涵盖了众多名家大儒的书法精品,水准极高。
董其昌 行书《宝砚诰》
绫本手卷
26×291cm
录文:宝砚诰。龙尾之质,凤池之凹。端井州东,昆吾宝刀。真如兔角,赝似牛毛。神藏鬼护,余也实遭。其纹柳浪,其韵云璈。不砥而平,不危而高。月当圆魄,斗樽星杓。如玉有笋,如琴有轸。非鸜鹆来,乃璇玑本。如手之腻,文以是引。石室参罗,云台可凖。娄明虽莹,沌窍距殒。昔余东壁,子虚长扬。尔不余出,亢彼奎章。今命尔翼,毕世相将。余如木鸡,觜距忽张。月氐非远,芝房非祥。延于世胄,箕裘之藏。岁(次)鹑火,日中星昴。太史诰作,永存瑰宝。
款识:闽人林生持古砚来,传自宋邸旧物,余收之。砚有眼二十八,适符列宿之数,遂概括星名为诰。董其昌。
钤印:宗伯之章、玄宰氏
绫本书法兴起于明代早中期,盛行于明代中晚期至康乾年间,清中期后,绫本书法几乎绝迹。在绫本上创作的多为高官贵胄,名贤鸿儒,故绫本书法少且精,十分珍贵。此次"风雅"专题汇集了多件绫本佳作。其中董其昌行书《宝砚诰》手卷运笔畅达,韵味涵雅;先熟后生,拙中带秀。査昇行书《鲍使君闲居》、马光学《行书五言诗》、何杼《行书五言诗》、笪重光行书节录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均体现了绫本与笔墨研和出的独特艺术效果。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