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北京市领导又被转回原地的一封“紧急‘陈情书’”
0条评论 2014-11-30 15:15:53 来源:新浪博客 

APEC会议召开之前,10月20日左右,几位接到强制拆除通知的艺术家陆续找我求援。

这些艺术家响应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三级政府的号召,来到宋庄,倾其全部积蓄,并且四处借贷,投资数百万、数千万建设工作室、美术馆,如今面临倾家荡产之大灾,表示要以“自残、自杀、自焚”等激烈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情绪之躁动、其言辞之激烈,让我深感震动。

他们请求我为他们、也为宋庄文化园区近万名艺术家的安危出出主意、说说话。

我提前退休蜗居宋庄做了12年职业画家。不期2006年遭遇“宋庄房讼”,带领艺术家打了一场“没有赢家的官司”。由此博得一点虚名,艺术家往往把维权的希望寄托到我勉力提供的那点可怜的建议上。天鉴悲悯,我一个退休人员,年逾老朽,何以担当众位艺术家的殷殷期望?

然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深感此事关系重大。怀揣一颗忧党、忧国、忧民之心,连夜写就一封七千字的《请求紧急保护“宋庄画家村”文化产业的陈情书》,在征得几位好友的同意后,以宋庄“四位老艺术家”的名义,于10月24日早上特快专递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北京市长王安顺以及通州区委书记、区长,并同时直接呈送宋庄镇的书记和镇长。

25日、26日陆续接到邮局信息,四封信均以送达。

10月31日我接到北京市信访办的查询通知,经登陆北京市信访办“综合服务查询平台”,获得信件处理情况如下:

10月31日北京市信访办接到来信,称:“已将您的来信转给通州区信访办办理”;

11月3 日通州区信访办称:“已将您的来信转给通州区宋庄镇办理”;

11月4日通州区宋庄镇称:“我单位已开始对您的来信进行办理”。

但此后一直没有得到办理结果的任何消息。我意识到: 北京市领导一定无缘看到几位艺术家的“泣血之作”, 我们几位老朽的一片忧党、忧国、忧民之心,已经散落于雾霾沉沉的潮白河岸……

APEC会议结束,我的不安日甚,感觉“强拆”将会再次启动。

果然,艺术家11月23日就接到宋庄镇“加快‘双违’拆除工作方案”,十几位艺术家的工作室赫然名列拆除名单!

我长叹一声,不得不把这份本来是写给领导同志的“陈情书”公之于世。

王立则

2004年11月26日

附:《请求紧急保护“宋庄画家村”文化产业的陈情书》

四位老艺术家请求紧急保护“宋庄画家村”文化产业的陈情书

尊敬的北京市郭金龙书记、王安顺市长,通州区王云峰书记、岳鹏区长:

您们好!

我们是居住在“宋庄画家村”的几位体制内的老艺术家,现专就保护“宋庄画家村”文化产业的迫切问题,向您发出紧急陈情和呼吁!

一、我们的焦虑和担忧

这两天,十几位艺术家连续接到了有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他们必须立即自行拆除工作室,并通告:如不自行拆除,将由政府“予以强制拆除”。此通告立即在宋庄画家村引起了强烈反响,近万名艺术家立即陷入了人心惶惶的危机之中。

我们知道,政府的执法行为一旦发生,其后果是无法挽回的。“强拆”一旦失误,一定损坏的是人民的利益,一定丧失的是民心民意,一定销蚀的是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而特别在宋庄画家村,极有可能酿成无法掌控的群体事件,将给正在集中精力推动“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党中央和紧张落实党中央有关部署的北京市委、市政府制造一个不小的麻烦。

在这一紧要关头,我们作为生活在宋庄文化园区的几位老艺术家,有责任向政府领导提供真实的情况和准确的信息,并反映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画家村的政治现实

绝非危言耸听,有关强拆艺术家工作室的通知,已经引起了宋庄地区近万名艺术家的巨大恐慌,人心浮荡,怨怼萌动,其后果一旦出现,一定是灾难性的,其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和社会躁动,一定是我们的决策者所无法估计和难以掌控的。

对于“宋庄画家村”,有关部门也许并不缺乏了解,但似乎对于宋庄在政治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影响往往考虑不足。我们觉得有必要突出强调一下它容易被人忽视的如下几点政治存在。

1、“强拆”最终损害的是当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宋庄画家村”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发展历史。1993年有艺术家自发聚集,逐渐形成规模。2004年开始受到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先后有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北京市长)王岐山、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原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原北京市长)郭金龙以及原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琪等领导同志来宋庄小堡村视察、调研。2006年4月通州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支持宋庄发展文化产业的工作方案,12月北京市政府命名该地区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

经过当地村民、艺术家、各级政府长达二十年的同心协力、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当地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文化产业成为宋庄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截至2013年年底,仅宋庄画家村核心区小堡村——这个原本以农为生的荒僻小村子,就有30家美术馆、220家画廊、3处拍卖点、可供万名艺术家使用的工作室,以及80余家餐厅、5家宾馆、20家画布店、15家裱画店、12家超市,以及近百家蔬菜、水果、服装、家具等相关门市和工商户,估计其产业总值已高达数百亿人民币。

小堡村村民平均年收入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三五百元提高到2013年的6万元,进入小康水平。

总人口不过1500多人的小堡村,2013年上缴给国家的利税高达近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小堡村从1995年至2014年共获得国家、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各种奖牌147枚、各种奖杯37盏、各种褒奖证书44种,被命名为不同类型的“先进单位”、“标兵”、“模范”以及“示范村”、“文明村”、“绿色村庄”、“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北京市农工委提名为“北京最美乡村”,2014年又被国家第六届新农村艺术节组委会评为“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宋庄画家村的声誉不仅响遍全中国,而且被国际艺术界所重视,2008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中国)推动设计奖”,2013年获得了美国洛杉矶艺术博览会“文化艺术区发展贡献奖”,等等。

经过二十年的奋斗,产生了如上巨大的产业数字和可观的社会效益。如果“强拆”发生,势必动摇艺术家的安全感和安定感。这样一来,宋庄画家村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根本和依靠;宋庄如果失去了艺术家,文化产业的的衰败则是一定的;如果文化产业衰败,一定会使宋庄地区陷入巨大的历史倒退。

损害艺术家的利益,最终损害的一定是当地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因此,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判断:艺术家和当地老百姓在利益和感情上的一荣俱荣、一衰俱衰乃至生死与共,则是宋庄画家村这个首都东大门不容忽视的、又和其他地区完全不同的一个政治现实。

2、宋庄画家村在国内、国际的巨大影响不可低估

经过长达二十年的人才聚集,“宋庄画家村”已经有近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在此工作、生活。因此,在宋庄发生的事情往往会震动全国,至少会在全国文化艺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2007年至2010年发生的“宋庄房讼”,曾经掀起一场全国性的、持续四年的舆论风暴,即是记忆犹新的一个经典事例。

同时,艺术评论家栗宪庭、画家黄永玉、方力钧、岳敏君等二十多位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艺术家在此居住、创作,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辐射力。虽然,这些艺术家无意于国际关注,但这种关注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客观存在。无论他们如何谨慎发声甚至完全不做声,那也一定是一种可以多种解读的国际声音。

10月22日下午,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专程到小堡村非洲小镇参观、考察,足见“宋庄画家村”在世界上无可替代的文化影响力。

3、青年艺术家的安定是宋庄社会安定的关键

艺术家中约有百分之七十是近几年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蕴藏着巨大的艺术创造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我们深知,全国数百万艺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无法在现有的体制内谋得一份工作,而宋庄和全国类似的艺术园区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栖身之地。无疑,哪怕纯粹站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立场上来认识,给无数青年提供就业出路,作为“社会稳定”的一个减压阀,也是“宋庄画家村”无可争议的政治价值之所在。

同时,对于宋庄这些血气方刚的艺术学子的事业和前途而言,存身和立足仅仅是一个基本的生存底线。他们的现实是:没有工资、没有医保、没有社保、没有北京户口、没有失业救济,如果在基本的生存底线上受到影响进而发生问题,他们将无路可退。由此引起的社会反响,不仅仅是他们这个置身宋庄的群体躁动,同时一定会牵动全国数百万类似年轻人的神经,进而波及至数千万家属亲人乃至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关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为民谋福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关乎宋庄画家村兴衰的事情,不仅仅是宋庄老百姓生活福祉的头等大事,也应该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有关宋庄的任何一个决策,既不能损害宋庄画家村现实利益,更不能不利于宋庄画家村的发展繁荣。这在宋庄是政治,在决策人身上更是政治。

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已把宋庄镇14.6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为以画家村为中心的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宋庄画家村”已经进入了符合深化改革要求,有待实施依法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庄画家村”这个全国最大的职业艺术家聚集区,它不仅仅属于北京,而且属于中国,甚或属于世界!因为这里的一切创新,都有可能被看作中国农村改革的新气象,都有可能被看作中国政府改革开放的风向标,特别是都有可能被看作中国政治的晴雨表!因为这里不但有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还有北京市重点扶持的、方兴未艾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有被世界瞩目的文化艺术氛围,以及被党中央高度重视的政治生态的生动活泼、社会形势的稳定和谐等重大问题。

因此,面对宋庄的这些现实存在,确有必要十分慎重而深刻考量其动态可能,以及在全国全局中的影响比重,这应该是决策者万万不可忽视的决策根据和前提,否则,将会在政治上犯错误。特别是,在落实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在“依法治国”方略即将全面推动之际,宋庄最好不要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当然以后永远也不要发生),这是我们作为拥护党中央“依法治国”方略的艺术家们一个至诚谏言。

三、关于对“违法建筑”的法律辩护

1、相信政府信用,建设依据合法

行政处罚决定指令拆除的所谓“违法建筑”,其实全部都是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展出场地。而这些建筑的合法性来之于通州区委、区政府的一次重要会议。

2006年4月22日,遵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通州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了“宋庄镇小堡新村规划和文化创意新村建设有关问题”。会议认为:

目前,小堡村聚集众多画家的文化现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既是一种政治资源,又是一种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这两种资源,搞好小堡新村规划和文化创意新村建设,对于带动通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宋庄镇小堡村文化创意新村建设,既符合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又符合我区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应作为区重点项目予以支持。

会议决定:

原则同意宋庄镇小堡村新村规划和文化创意新村建设意见。由宋庄镇根据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报相关部门审批后实施。

会议要求:

区规划分局、区财政局、区工业局、区国土局、区建委、区文化委、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分头负责做好土地、规划、工业转型、资金、宣传、督查等相关工作,各部门要“力争‘十一’前见到成效。

此后,宋庄镇党委、政府上报了以小堡村为核心区的有关“文化造镇”的完整计划和建设规划,画家村的文化产业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2006年12月8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下达“认定证书”,把宋庄以小堡村为中心区的艺术家聚集区确定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

令全国瞩目的是,从2005年开始,宋庄镇政府在小堡村连续举办了8届“宋庄艺术节”。2012年,文化部、北京市在新一届镇党委、政府的配合下操办了全国性的“艺术博览会”,2014年的全国性艺术博览会的主要场地仍然是小堡村的八大美术馆。

这些由政府主导的庞大而繁华的活动,带给全国艺术家的信息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是欢迎、支持艺术家在宋庄画家村安家扎根的。于是,从全国各地而来的艺术家们,或者卖掉自己的原有房屋、或者倾其所有积蓄,或者四处奔走借贷,来到这个天下闻名、全国艺术家敬仰的艺术圣地,租地、盖房、搬家、携老带幼、安置家眷,期望这里给自己的艺术生涯带来新的生命力,好安安心心地在这里做个艺术的好梦。据我们了解,这次被强令拆迁的当事人,都是属于个人投资建设工作室的中青年艺术家,都是响应政府号召投奔宋庄来的。

政府信用,是天下第一信用。如果,2006年4 月22日的那个会议明确昭告天下:2014年的某一天将要拆掉艺术家的工作室,他们还会千里迢迢来到宋庄画家村一掷千金么?那么,政府有关部门今天的决定,又怎么向普天之下自圆其说这个天下第一的政府信用呢?

2、工作室用地是有偿有期租用建设用地,符合中央有关土地改革精神

据了解,强拆决定的法律依据是禁止土地买卖,强拆是为了制止侵犯农民土地所有权的违法行为。

人们要问:有关部门可有任何证据说艺术家是在这里买断了小堡村的土地产权?据我们了解,艺术家工作室用地是租用集体的建设用地,是有时间限制的租赁土地使用权。土地产权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始终属于小堡村1500多口老少村民。

小堡村租赁给艺术家的产业土地,全部都是农村建设用地,没有一寸农耕地。其中部分土地是由“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用地——这也是一种建设用地转化而来。北京市政府不是正在为如何把这些“三高”企业转化为既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又能产出效益的问题在发愁么?之所以支持宋庄,不就是认为这是一条既不浪费资源又不污染环境、又能带给农民实际利益的新的产业出路么?小堡村的文化产业不是带给农民比农业收益高出数百倍的经济收益了吗?

事实证明:宋庄画家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符合中央“科学发展经济”的战略原则以及北京市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的。

至于是否有建设规划,据我们了解,文化产业建设是符合北京市已经审批通过的总体规划的,而具体的实施规划的欠缺,则是有关部门没有及时落实上级有关支持文化产业的措施,或者贯彻政府决定不力没有及时有效作为而造成的。如果存在什么问题,也不应由贴了血本投入文化产业的艺术家来承担倾家荡产的后果。

我们认为,艺术家租用小堡村的土地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在现实中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而且在发展方向上也是符合中央的改革精神的。

有关农村建设用地的政策,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确定了明确的改革思路。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这就足以说明,小堡村的实践经验与党中央的改革决定是完全符合的,只不过是先走了一步,是难能可贵的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政府各个部门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坚决保护这种首创精神,而且要加紧步伐,及时提供服务,弥补政策落后与实践进步的差距。北京市把小堡村确定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改革试点,正是迎头赶上发展实际、服务于改革事业的正确举措。

任何“执法行为”,都应该服从于改革开放的大局,服务于落实党中央的决定。这是大道理,大道理是约束小道理的,各种小道理必须服从党的大道理——这一原则是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关“依法治国”方略不可动摇的一个基本原则。

3、合作开发的最终结果是产权归农民集体所有,艺术家最终将净身出户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情况,必须予以强调说明。

这就是艺术家与小堡村所签文化产业用地合同中有一条明文规定:在土地租期到限以后,艺术家投资所盖的房屋以及土地上所有的不动产都归土地所有权人——村集体所有,艺术家将净身出户。如想继续使用,在同等条件下,仅仅可以优先租赁而已。

从国家法律关于保护私人合法财产的原则出发,这一条款显失公平。但是,艺术家没有争辩、没有争利,凡申请租地的艺术家都毫不犹豫地在合同上签了字。

艺术家明白:艺术是一个需要牺牲的事业,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能安定地从事艺术,则一生足矣!财产是什么?不过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罢了!

艺术家充分理解村镇干部的良苦用心:这样的条款可以完全保证土地所有权、包括艺术家投资建设的文化产业的财产权,始终掌握在村集体手中。这样既对法律可告遵守,又对村民足以交代。几十年以后,等到法制健全了,这个问题也许会得到合理合法的解决的。

有关部门不知是否了解此条合同约定?如果知道了,还有什么理由说“强拆”的目的是要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还有什么理由要强拆艺术家的工作室?有关部门要强拆毁坏的可是画家村父老乡亲的财产啊!

四、真诚呼吁有关领导的保护和支持

在“强拆”风声日益强劲的这几天,不少艺术家都在传看一段视频,那是王岐山同志任北京市市长时来小堡村视察的录像。

2006年2月8日上午,大年十一,顶着隆冬时节呼啸的寒风,王岐山来到宋庄镇小堡村,参观了画家高慧君的画室。在参观中,王岐山仔细询问小堡村画家的生活、创作情况,包括艺术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希望宋庄镇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时,要关心、照顾艺术家们的生活,使艺术家不要发愁衣食住行,要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环境,使他们专心进行艺术创新。王岐山不但对小堡村发展文化产业表示支持和肯定,还对如何发展创意产业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2006年,小堡村的艺术家不过200多人,宋庄地区全部画家不过600多人,整个社会舆论对宋庄的“当代艺术”还抱有相当的误解乃至排斥和歧视,能否在“宋庄画家村”搞文化产业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事情。虽然小堡村和宋庄镇的领导决心带领群众要走依靠文化产业发展经济的新路子,但如果得不到北京市领导的支持,这个计划一定胎死腹中。当时小堡村的形势,虽然没有当年小岗村搞土地承包时那样可能坐牢的险恶,但需要像万里同志那样有改革意识的领导予以明确支持,其意义则是完全相同的。

正是因为有了北京市委书记刘琪2005年12月和市长王岐山2006年2月在小堡村的视察,有了北京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的坚定支持,才有了通州区委、区政府2006年4月22日的重要会议,才有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2006年12月对“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的命名决定,这才有了宋庄画家村今天的繁荣和发展。

在这里,我们无意拔高各级领导对宋庄画家村文化产业的作用,宋庄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这里成千上万的朴实农民和艺术家。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政府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无可替代的,手握重权的领导同志只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方向,就能给老百姓做出巨大的贡献来!

因此,在这个焦虑而彷徨的困难时刻,宋庄的艺术家、画家村的村民们,真诚感念王岐山、刘琪等同志对文化产业的坚定支持,就有了非同一般的政治意义。

故此,在宋庄画家村艺术家工作室面临强拆危险的关键时刻,我们真诚呼吁各位领导能像当年的王岐山、刘琪同志一样支持画家村、保护画家村,能给善良的农民和还处于贫困境地的艺术家带来有益的好消息,造就安居乐业的好环境。历史作证:凡是对老百姓做了好事的官员,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请求有关领导审时度势,谨慎决策,维护宋庄画家村的安定团结,维护艺术家的合法权益。渡此难关,宋庄画家村势必迎来更大的飞跃。

祈盼领导接受我们的诚恳陈情,如能择善纳谏,则宋庄幸甚!北京幸甚!国家幸甚!

宋庄画家村艺术家:

王立则(65岁,油画家,原《海南法制报》总编兼社长、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谢源璜(75岁,油画家,海南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李  锛(65岁,国画家,海南大学教授)

秦  剑(60岁,油画家,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2014年10月23日于北京宋庄

编辑:马婧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