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沙龙“今天的开放性”在中间美术馆举办 探讨艺术开放的可能性
0条评论
2014-12-05 08:59:15
2014年12月4日下午3点,中间文化沙龙“今天的开放性”在中间美术馆二层展厅举办,本次主题沙龙活动由中间美术馆馆长袁佐主持。
12月4日是《开放性——中间美术馆与朋友的绘画收藏》展览的最后一天。此次展览是中间美术馆从建馆3年以来艺术家的捐赠与美术馆赞助人的收藏中挑选出近百件绘画作品展出,展出作品与美术馆近年所办展览和国际驻留合作直接相关,参与者有中国的有西方的,年龄不等,资历不等,有公认的大师,也有患自闭症的孩童,受教育背景不同,有学院教师也有自由艺术家,有艺术圈里面的职业人士也有圈外民间人士。如此众多相异的作品放在一起,虽然每个作者个性突出,对世界有各自不同的认识,但他们都是理性的,独立的,对艺术有超越固定标准的追求。
特此,中间美术馆邀请了此次参展的部分艺术家冯良鸿、刘商英、马可鲁、马树青、苏东平、石煜、张春旸以及法国艺术评论家Robert Pujade等人,围绕“今天的开放性”,一起探讨了当下艺术领域不同评判标准下,今天的艺术的开放性是什么?我们要对应什么才能称为开放性? 世界绘画界所关心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关心什么?
主持人中间美术馆馆长袁佐说:“‘开放性’有很多的地域、文化差异的不同,还有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各种理解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追求,所以我们还是非常希望能够听到每个人不同的想法。”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艺术家马树青:所谓的“开放性”在艺术里面当一幅作品在你面前的时候,首先是开放的,它不是一个完全终结的东西,它让每一个观者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艺术家马可鲁:我不希望我的绘画成为有用的东西,因为许多我热爱的大师的作品都是没用的,我也不希望我的作品为任何人服务,我还不能太开放,所以“开放性”还是有“局限”存在。
艺术家张春旸:我们在画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追求“超越自己”的方式,不断地突破自己之后又达到一个更“开放性”的自由空间,不断地尝试着一种新的表达,直到和自己的内心贴近。艺术家是一个类似于自闭的朝圣的状态或者是信仰的状态对待绘画,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和内心所要表达的开放度又是另一种状态,好像是两个反差,这是我所理解的“开放性”。
艺术家石煜:我们这些人都会画画,当有一个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里,完全不懂画的人看了会哭会感动,这是我认为的“开放性”。
艺术家冯良鸿:我觉得开放性最终面对的是自己是个人性、个体性,就是艺术家的自我创造,包括发呆、无聊,这个东西也是一个内容,这个“内容”怎么可以呈现出来、表述出来,这是有意思的。
艺术家刘商英:在一个地球还没有人类或刚刚有人类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地球是不是开放的?现有的这些自然的山川、海洋、河流或者说一些花花草草、生命,在那个关系里边就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是一种自然的生长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决定了一个开放的状态。
批评家Robert Pujade:我感到很长时间以来每一位画家都被像囚犯一样困在一个传统中,这就是批评的传统,他们之所以不能充分拥有“开放性”,恰恰是因为太多的话语权让给批评家,是批评家在代替他们表达。所以这种创作中当下所感受到的“开放性”是很难得的。
艺术家苏东平:有的时候看“开放性”,艺术家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是很自我的,自己很长时间在那儿发呆,还走神。但是这个东西恰恰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就是发呆。发呆又是酝酿。我们集体讨论到绘画方式或者是绘画创作的时候,恐怕艺术家自己很难把自己归类到哪一个步骤,哪一个方向,讲的不是那么准确,但是无所谓,但是每个人一定有着他吸吮艺术营养的一种方式,有可能发呆也是一种营养。
12月4日是《开放性——中间美术馆与朋友的绘画收藏》展览的最后一天。此次展览是中间美术馆从建馆3年以来艺术家的捐赠与美术馆赞助人的收藏中挑选出近百件绘画作品展出,展出作品与美术馆近年所办展览和国际驻留合作直接相关,参与者有中国的有西方的,年龄不等,资历不等,有公认的大师,也有患自闭症的孩童,受教育背景不同,有学院教师也有自由艺术家,有艺术圈里面的职业人士也有圈外民间人士。如此众多相异的作品放在一起,虽然每个作者个性突出,对世界有各自不同的认识,但他们都是理性的,独立的,对艺术有超越固定标准的追求。
特此,中间美术馆邀请了此次参展的部分艺术家冯良鸿、刘商英、马可鲁、马树青、苏东平、石煜、张春旸以及法国艺术评论家Robert Pujade等人,围绕“今天的开放性”,一起探讨了当下艺术领域不同评判标准下,今天的艺术的开放性是什么?我们要对应什么才能称为开放性? 世界绘画界所关心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关心什么?
主持人中间美术馆馆长袁佐说:“‘开放性’有很多的地域、文化差异的不同,还有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各种理解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追求,所以我们还是非常希望能够听到每个人不同的想法。”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艺术家马树青:所谓的“开放性”在艺术里面当一幅作品在你面前的时候,首先是开放的,它不是一个完全终结的东西,它让每一个观者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艺术家马可鲁:我不希望我的绘画成为有用的东西,因为许多我热爱的大师的作品都是没用的,我也不希望我的作品为任何人服务,我还不能太开放,所以“开放性”还是有“局限”存在。
艺术家张春旸:我们在画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追求“超越自己”的方式,不断地突破自己之后又达到一个更“开放性”的自由空间,不断地尝试着一种新的表达,直到和自己的内心贴近。艺术家是一个类似于自闭的朝圣的状态或者是信仰的状态对待绘画,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和内心所要表达的开放度又是另一种状态,好像是两个反差,这是我所理解的“开放性”。
艺术家石煜:我们这些人都会画画,当有一个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里,完全不懂画的人看了会哭会感动,这是我认为的“开放性”。
艺术家冯良鸿:我觉得开放性最终面对的是自己是个人性、个体性,就是艺术家的自我创造,包括发呆、无聊,这个东西也是一个内容,这个“内容”怎么可以呈现出来、表述出来,这是有意思的。
艺术家刘商英:在一个地球还没有人类或刚刚有人类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地球是不是开放的?现有的这些自然的山川、海洋、河流或者说一些花花草草、生命,在那个关系里边就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是一种自然的生长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决定了一个开放的状态。
批评家Robert Pujade:我感到很长时间以来每一位画家都被像囚犯一样困在一个传统中,这就是批评的传统,他们之所以不能充分拥有“开放性”,恰恰是因为太多的话语权让给批评家,是批评家在代替他们表达。所以这种创作中当下所感受到的“开放性”是很难得的。
艺术家苏东平:有的时候看“开放性”,艺术家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是很自我的,自己很长时间在那儿发呆,还走神。但是这个东西恰恰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就是发呆。发呆又是酝酿。我们集体讨论到绘画方式或者是绘画创作的时候,恐怕艺术家自己很难把自己归类到哪一个步骤,哪一个方向,讲的不是那么准确,但是无所谓,但是每个人一定有着他吸吮艺术营养的一种方式,有可能发呆也是一种营养。
编辑:李保兴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