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曙光虽初现 来路仍艰难
0条评论 2014-12-05 09:19:15 来源:紫荆网 作者:阮文女

水墨板块热钱涌动

在推荐精品专场会的氛围中,对于内地拍卖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中国书画板块,艺术市场专家龚继遂认为,2014年书画市场表现平稳,但博物馆级珍品的释出量不算太大。

相较之下,书画中新水墨的情况更为诱人。新水墨画家们大多受过专业教育,富于独立思考与样式创新,因而它以更能反映当下社会生态的虚幻、朦胧、新锐之姿,从学术展览走向市场领域。

2012年春拍由保利、嘉德等大拍卖行助推而形成的新水墨热潮,在2013年苏富比、佳士德以及以大都会博物馆为代表的众多西方顶级博物馆、美术馆举办专题展览之后,势头更为强劲。在2014年方兴未艾的新水墨热潮中,谷文达、仇德树、杜大恺、徐累、朱伟、刘庆和、武艺、李津等多位当代水墨艺术家的拍卖成绩亮眼,“70后”、“80后”艺术家的表现同样不俗。

自从新水墨崛起于市场,对于其的争论就不绝于耳——有的认为这是一二级市场与美术馆界合谋的概念炒作,有的唱衰未来市场空间,认为它会是继中国当代艺术后下一场“过眼云烟”,亦有人从定义上斥之为“伪概念”……但市场业内人士表示,水墨的“新”与“旧”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两者都是具有市场潜力、可以成为内地拍卖市场支柱的可盈利板块。“学术进行梳理、藏家渐渐熟悉了这一类型作品,市场表现自然就会随之跟进,这不是一个热潮,而是必然结果。因为中国经济起飞、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目光向中国转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水墨被人们重视与讨论是必然的,它既有西方认同的巨大文化颠覆性和创造力,又有源自传统书画的水墨血缘。”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油画部业务经理郭斯予表示。不过,在新水墨备受市场推崇的情况下,亦有一些艺术家在创作中一味重复,市场上也涌现了很多追逐新水墨的“热钱”,泡沫必然出现。所以,新水墨想要健康持续发展下去,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

拍行“触网”仍待完善

不像王中军竞拍梵高作品,亲临现场,要跨越千山万水;如今,你我与张大千的《惊才绝艳图》、罗中立的《屋檐下的小孩》或者启功的行书四言联,或许只隔着两下鼠标点击——甚至连鼠标也不用,在掌上移动设备上,点击几下,就可以轻松拍下名画。

2013年底,很多拍行人已经注意到网络时代“点击式购物”对拍卖行业的格局造成的冲击——或曰改变升级。北京保利与淘宝网合作,苏宁、国美、雅昌等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纷纷上线,苏富比和eBay联手……除嘉德在线、盛世收藏等老牌艺术品电商外,雅昌、艺术国际等艺术类门户网站也纷纷开辟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就连琉璃厂、西泠印社这样的老字号也在近些年推出了自己的在线交易频道……与此同时,业界对未来艺术品市场发展格局的不确定性预测,也凸显了互联网电商等新兴业态模式进军艺术品市场的身影。

上海泓盛拍卖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监胡湖介绍,做拍卖的在线平台,可以形成一个24小时不关门的拍卖行,随时可以在线看拍卖预展,在线竞价,这种跨时空的拍卖方式是传统拍卖会无法比拟的。从用户体验上来说,网络与拍卖的结合,在参与便利性、节省成本、买家拓展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

拍卖业界,经过2014年的磨合,对网络亦是“又爱又恨”:一个交易市场的主体,能否拿到充足且保证质量的艺术品、能否保证艺术品的真实可靠、能否给予买家与在现场一样的鉴赏感受,都是艺术品电商要面对的根本问题;物流、在线支付、担保体系……这些在一般的电子商务中还没有切实解决的问题,也都是艺术品电商的短板。其实,早在佳士得等艺术市场主体试水互联网之初,美国经济学家泰勒·科文就表达了强烈的不看好:一件艺术品出现在艺术网站是一种侮辱,会让它掉价,电商平台更适合“海报、低质量的石版画、丝网版画”,而非“真正的艺术品”。《卫报》作者埃玛·布洛克斯亦撰文表示她对以“剁手族”的心态盲目点击购买艺术品这一行为的忧虑:“全球信用危机才过去6年不到,轻松消费的诱惑仍值得警惕。”

经过2014年的调整,拍卖市场各类主体、诸多板块都需要在平稳的磨合中促进良性发展趋势的形成,拍卖行为“触网”的过程亦不例外——电商平台如何搭建,内容怎样设计,所扮演的角色是内容的提供者、征集者、组织者,亦或是平台的搭建者,线下的交易机构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介入,以及物流的问题、客服的问题、技术的问题、产品的问题……一切的发展面貌与趋向,也许会在2015年逐渐明朗或揭晓。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