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小君:写书评职称 制度让我们痛失古瓷鉴定专家30年
0条评论
2014-12-08 11:10:11 来源:99艺术网
12月3日,在青龙小镇举行的中国古陶瓷论坛上,中国古陶瓷鉴定大师丘小君先生,以师者、尊长、资深从业者及民族文化捍卫者的姿态,娓娓道来,阐释了若干他多年形成的、一直没有公开发表过的观点,分析了中国古陶瓷的现状,提出了若干振聋发聩的见解,劝诫和叮咛了收藏界的未来,更是振臂一呼,替中华大地、替祖国母亲代言,号召藏友们真心入行,潜心担下历史的责任和使命,为中国古陶瓷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涌现、交流、研究、鉴定以及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80年代文物店:古陶瓷第一次集中面世
在当天的论坛上,丘小君先生表示,他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的古陶瓷品集中“面世”。那时,他在文物店工作,全国各地先后涌现的文物店总共200多家,是一次我国集中的文物拯救。
那时,只要是乾隆年代以后的藏品,可以流通买卖,丘小君参与其中,走遍了全国的文物店,他发现晚清乾隆以后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自己也不断进行着记录整理,测量、鉴别真伪等,每到一处,他都进行古陶瓷商品的调查、编目、汇集,既是工作,也是一次终生受益的学习机会。 那次集中整理后,可以说,民间收藏的乾隆以下的古陶瓷都差不多见识了。
改革开放大开发:祖国母亲的最大规模赠予
丘小君说,改革开放的30多年,全国各地相继搞起了开发建设,这种举国大开发的形式,也使得我国的古陶瓷出现了第二次集中面世。据估计,1997-2010年间,全国各地流失到香港地区的文物应该在1600万件左右,这个巨大的数字中,就有相当大比例的古陶瓷精品是随着改革开放30年大开发而被发觉的。
“该感谢老天爷,感谢祖国母亲,我认为,这是祖国母亲的最大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慷慨地赠予我们古陶瓷艺术品”说这句话时,丘小君平静的语言突然声调高了很多,情绪有些激动,那是这位与古陶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大师心中复杂的情感纠结、难以割舍。
丘小君说,各地的开发,有些地方是建设在旧城上,也有很多地方,虽然现在是荒芜的,但曾经在历史上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某地,曾经历史辉煌,我们可以叫它们被遗忘的历史辉煌之地,30年的大开发,在中国大地母亲的肌体上,触及到了母亲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规模之大可谓前所未有,但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最后一次了。
大开发背景下的4种古陶瓷面世形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了古陶瓷的多元化出土形式。
窖藏
举例说,一个古代家族,20个人,每个人用10件陶瓷器皿,就有200件之多,而古人往往有窖藏的习惯,如果遇到战争或迁徙,往往找个大坛子,把这些瓷器深挖藏起来,以便以后回来再用。
在四川一个农民家里,就以这种形式,集中出现了1000件藏品,最后成立了四川遂宁博物馆精品展;西安的澄城县,一个尼姑庵的苹果树下,一大缸北宋耀州窑的精品,出土时全是崭新的,一个农民用袋子装了一些,沿途老远驮在自行车带到集市上,有的就磕破了,有的磨损了,拿到市场上,很多人就说是新的,是高仿的,大家都不要。有一个专家买了几件,回去研究,结果惊奇地发现竟然是真的,再回去找,就没有了,结果很明显,造成了这批古陶瓷的大量散失在各地。
运河
在古代,大运河是陶瓷的重要运输方式,近年来,在大运河附近出土了成千上万件成批保存非常完美的陶瓷精品,往往数量巨大。这些陶瓷器之所以保存完整,有很多原因,比如黄河附近的,运河水是淡水,没有酸碱性,黄河沙子在显微镜下看是白色面粉一样的细沙,一旦陶瓷跌落到这样的环境中,就像放到了一个真空包装的密封器里一样,所以保存完好。,就如同新烧出来的一样。
高地
再比如高铁,高速路都是走地势高的地方,向阳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又都是几千年来人们说的风水宝地,是埋人的地方,开发这些地方,带来的很多好的陶瓷的出土,但是,不少精品陶瓷是在开发现场破坏了、散失了。“有时,我就想,那些被突然在某地集中发现了的陶瓷,又迅速被人瓜分散失了的,就像一个个孤魂野鬼,他们似乎都在高喊着‘救命’,他们拥有着良好的生命力,却不知所踪了!”丘小君说。所以,丘小君说,时下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规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古陶瓷出土之际,抢救是当务之急。
南方湖泊
提到南方湖泊,丘小君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他了解的一个古陶瓷出土情形,算是一次重磅爆料。
丘小君说,此前有一个藏友,藏有永乐、宣德官窑的,有成化瓷,也有清三代官窑的等等。后来丘小君证实,是从江西鄱阳湖出土的。鄱阳湖无风三尺浪,古时水域大于现在几倍,是景德镇御瓷北上的必经之地,鄱阳县古时叫浮梁,设有管理景德镇的浮梁瓷局。这位藏友说,有些鉴定专家看了,说是高仿的,做得跟真的一样。但是,丘小君就质问起来,既然觉得是高仿的,那么,人家仿到了这个水平,作为鉴定专家,就该去追问,平时,丘小君遇到这种情况,往往都会去探究,谁仿得这么好,在哪里仿的?了解一下人家怎么弄的这个胎、怎么弄的这个釉,结果一探究,往往就发现不是人家仿的,是真的。
李逵不要被李鬼吓死,新的未必就是仿冒的
丘小君说,自己作为一个文博系统的工作者 ,一直坚持不断学习和积累,如今总共看过的精品藏品不少于36万件,做了全面认真的记录,每一次都认真细心地记录研究,历史不可能再现,看过的就成了历史,一个文博工作者的阅历、经验,都是靠这种拼命的实践得来。
而如今不少鉴定专家,知识没有更换,经验和知识往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是师傅们从民国时一代代传下来的,加上改革开放30年期间出土流失了1600万件以上的陶瓷,很多专家却没有看到过,于是,因为“少见”了,往往“多怪”了,于是,一旦遇到自己拿不准的新的东西,往往就说高仿的,说是假的,这些言行都是不负责任的,时间长了,往往造成鉴定市场的混乱,甚至混乱到一塌糊涂,
所以,无论是鉴定专家还是收藏者,都一定要到一线去,要拼命实践,去蹲点十天八天的,彻底了解落实作伪者的秘密,鉴定要做刀下留物,不要轻易否定,要调查了解,别李逵让李鬼给吓死了,主观夸大了仿品的技术,自己吓唬自己,涣断真伪。所以,任何一个鉴定专家不要对我们自己没看明白的东西进行轻易否定。要让藏友先收藏好待定真伪,再研究,千万不能否定。否则,砸了就是犯罪!就是对不起祖先!
古陶瓷鉴定是门多学科综合应用的科学
丘小君说,古陶瓷鉴定,不光涉及历史、考古等知识,还涉及多门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科学。比如物理、化学、材料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学、地理学等等。你如果了解地理学,你从一个纬线上寻找,有时就能带出一个窑系来,这个窑系所包括的地下矿脉瓷土、是否有流动性的水源等信息,往往非常清晰。谈流动性的水源,又涉及了运输问题,古人的陶瓷运输以水运为主,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输,不受战争的影响可以防止陆路运输的颠簸破损,而在进行地理观察时,历史还记录着河道历史变迁、沿革等知识,可谓十分丰富。
此外,还可能用到社会学,一件陶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流行的时代风格,唐朝以胖为美,敦厚庄重,宋朝以瘦为美,到了元代又有点返回唐朝似的风格;社会流行的戏曲小说、说唱戏本等能用绘画描绘的艺术门类,又都可能在陶瓷作品中展现。
再比如机械原理,丘小君结合自己从事8年的一线加工工人经历表示,当时自己做机修钳工,了解机械传动、切削等原理,而结合古代陶瓷制作来看,古代工具简单,在简易的木制转动轮盘上制瓷,每分钟最多转动200下,拉胚会达到什么样的情况,有了机械原理知识,就不会成为外行。所以,古陶瓷鉴定学,实际上是门多学科应用的科学。丘小君因而建议,广大的化学、物理学专业人士,甚至导弹、热能等专业人士,都可以涉足陶瓷鉴定,大家根据自己的专业所学,积极参与古陶瓷的鉴定研究,解释工艺制作上的原理,搞硅酸盐研究的更应在物理化学数据上补充鉴定内容,就会为古陶瓷鉴定带来新的蓬勃生机。
写书评职称,制度让我们痛失专家30年
论坛上,丘小君谈到了自己认为的一份遗憾,那就是,他认为近30年我国应该涌现的古陶瓷鉴定专家没有出现,过去的30年,是痛失专家的30年。
近二十多年,丘小君在国内外古董市场打拼,对国际陶瓷古董市场的价格有深入研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全国兴起200多家文物店,到有中国陶瓷“黄埔一期”之称的80年代的培训研讨班,丘小君有30多名同学,都是各地文物店和博物馆的精英,也有各行业的,比如海关方面的,论说,到今天应该形成全国不少的古陶瓷鉴定方面的大师级人物,他们鉴别水平应该是很高的,是时下中国陶瓷鉴定的中坚力量,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大家培训后,分散各地,再没有集体深入学习;体制上讲,从事文物系统工作的人,不允许进行个人收藏,于是,他们往往都成了捡瓷片的,虽然瓷片是好老师,但改革开放3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好东西,这些大师们没有进入市场,往往忙于写书、评职称,很少亲身去接触、鉴赏大量的出土陶瓷器,也就光有理论,缺少实践,与大量的珍品失之交臂,缺少成为大师的土壤,加上有些人理论知识甚至又是陈旧的……
如今,那批人逐渐退休了,这是可惜的,太可惜了,可惜啊,可惜了……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