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上,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以6180万美元(约合新台币19亿元)的价格拍下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创下梵高静物作品的价格新高!也一举提升梵高作品自1990年代后期的价格水平。从今年开始,中国买家的力量在西方拍场愈来愈强大,例如今年纽约佳士得春季拍卖夜场达到7.45亿美元的成交额,其中的三成是由中国的买家贡献。中国藏家们得标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期的大师级艺术家作品,而将现、当代艺术都纳入关注范围。相关市场消息公开后,引起中西方媒体大幅报道,进而深入了解中国藏家对西方艺术拍卖市场投入的状况,并惊艳于中国藏家在艺术品收藏的学习与投入方面进展之快。这股无法忽视的艺术西进购藏潮来得急速,除了引发高价成交的话题,更可以此为出发点,延伸检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困境。
中国当代市场的乱象成为藏家西进的隐性推力
自去年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2816万美元(约合新台币8.3亿)的价格买下毕加索《两个小孩》后,便有舆论批评肥水不可落外人田、为何不将资金投入中国艺术市场的声音。在艺术无国界的前提下,类似的批评在收藏家的心中或许没有起多少涟漪,但是也间接道出中国艺术市场作品价格过高的困境。中国艺术市场在金融风暴过后,快速攀升到市场高点,这个现象体现了中国货币管制与投资项目有限的压力,而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在投资客疯狂涌入后,被推升到一个高不可攀的位置。这股中国艺术市场的高温热度也延烧至西方艺术主流市场,2009年10月伦敦苏富比拍卖的夜场上有10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上拍且最终全数成交,其中岳敏君作品《处决》的成交价更超越同场色域大师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作品,进到前十高价的成交作品之列。当时业内人士对此现象,一方面认为中国当代的蓬勃发展已跨出华人为主的艺术市场,前进到伦敦的重要拍场,值得欣喜;另一方面却忧心中国当代艺术价格泡沫化的可能,毕竟才发展不久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竟超越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格哈特·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等著名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实在难以用一般常理理解,因此炒作恶习便与中国当代画上等号,至今难以抹去。
这几年发展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热度,并没有因为炒作痕迹过度明显的疑虑而降低,高速成长的艺术市场反而让西方商人看到中国艺术市场的无限潜力,纷纷前来抢占地盘。西方画廊在北京、上海、香港设点,积极与中国当代艺术家合作,西方商人更抢进经营火热的电商交易平台,而中国当代的热潮甚至延烧到具学术地位的威尼斯双年展。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连同会外展展出的中国艺术家,是该展览会史上最多的一次。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