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创作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群雕在国博展出
0条评论 2014-12-10 10:58:04 来源:北京日报 

\
中国美术馆新馆长吴为山
\
塑魂鉴史——吴为山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展

2014年12月9日下午,国家博物馆一层西大厅的气氛庄严而凝重,“塑魂鉴史——吴为山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展”在这里揭幕。展览中,近乎真人比例的妇女、儿童、老人的雕塑,让不少参观者潸然泪下。展览之外,雕塑的创作者、今年9月底刚刚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吴为山也备受关注。不过,上任后首次在京举办的这次个展中,吴为山却坚决表示:“今天只谈雕塑,不聊馆长的事儿。”

今年53岁的雕塑家吴为山,在人们的印象中不算高调。曾以南京为“主阵地”的他,于1983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此后在南京学习、生活、工作了31年。那段时间里,他创作的孔子、老子、齐白石、林散之等历史人物雕塑作品,不仅陈列在中国100多个城市广场,还收藏在意大利、英国、韩国等国的博物馆,并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如今,算上中国美术馆馆长的新职务,吴为山的头衔至少有十几个。但在昨天的展览上,他最看重的显然还是“雕塑家”这个身份。事实上,自从9月25日走马上任后,吴为山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他曾多次开设美术馆夜场,还以身作则游说当代艺术家,捐赠作品以丰富美术馆的馆藏。但他昨天却对此只字不提。

展览现场,吴为山动情地回忆起这组南京大屠杀主题的作品创作过程。2005年12月15日,他第一次接到江苏省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大型雕塑的邀请,“当时正值寒冬,我恍惚走向南京城西江东门,这里是当年屠杀现场之一,我在南京几十年,常常陪友人、国际来访者来此凭吊……”

此后的两年时间,他一直沉浸在这组雕塑的创作中。很多人建议他直接塑造侵华日军的残暴形象,但吴为山再三构思,还是决定以遇难同胞为主体。他说:“我的作品里没有一个日本人,因为我希望大家记住历史,而非仇恨。”为此,他采访了大量幸存者及家属,那时南京大学研究大屠杀的同事张宪文教授,也成了他隔三差五请教的对象。

最终呈现的雕塑群,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个部分组成。高11.5米的主题雕塑《家破人亡》中,被凌辱的母亲无力地托着刚刚失去生命的儿子,麻木而绝望地向天呼号。“《家破人亡》仅小稿就做了6次,这次展出的是2.5米的中稿原型,以及11.5米雕塑的头部。”吴为山介绍说,由于雕塑尺寸过大,此次在国博完整展出的仅有《逃难》系列,10组雕塑共21个人物,全都从大屠杀的真实记录中得来。

这些真实的人物中,最让吴为山激愤的莫过于《逃难》系列中的《最后一滴奶》。作品中,婴儿趴在死去母亲的身上吸吮最后一滴奶水,距离母亲两米外的地方,另一个年龄稍大的男孩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这个小男孩叫常志强,现在已经8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亲口告诉我当年的惨剧,日本兵冲进家里刺伤了母亲,刺死了三个弟弟。当时才9岁的常志强被吓晕过去才逃过一劫,醒来后发现最小的弟弟还活着,尚未断气的母亲想给小弟弟喂奶,结果弟弟吸出来的都是血泡泡……”吴为山讲起《最后一滴奶》的原型故事,几度哽咽,“最终,常志强的母亲与弟弟都去世了,母子俩被冻僵在一起,分都分不开。”

这组作品不仅让吴为山哽咽,还触动了韩国、墨西哥等国际友人。展览现场,两位波兰姑娘还为雕塑中表现的遇难者送来了一束鲜花。这让吴为山感慨不已:“两年前这些雕塑作品在联合国总部展出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经说,我的雕塑表现了全人类的灵魂。现在我明白了这个灵魂是什么,我想就是不分国界的爱好和平。”

编辑:罗远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