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初 新安江水电站 油彩 画布 49×65cm 1963
来源:直接征集自艺术家家属
出版:《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周碧初》,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第94页。《上海油画雕塑院-周碧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周碧初画集》,学林出版社,1993年,第22页。
《周碧初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第44页。
展览:"周碧初油画艺术回顾展-纪念100周年诞辰",上海美术馆,2003年8月。
"周碧初从艺七十周年回顾展",上海美术馆,1992年10月。
"周碧初油画展",上海美术馆,1986年12月。
"周碧初教授作品展",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陈列馆,1979年4月。
1959年秋,周碧初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的怀抱,致力于美术教育和油画创作。故乡山河的秀美壮丽和新中国建设的蓬勃气象为这位姗姗归国的游子打开了崭新的视野,由此,画家对于祖国和生活的赞颂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其中,创作于1963年的《新安江水电站》便是其60年代的典型风格,新安江水电站是建国后由中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是新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一江碧水逶迤东去,人民向着未来努力前行的势头亦如江水倾泻般势如破竹。周碧初将新安江水电站作为描绘对象,用笔单纯洗练,挥洒自如;全景式构图加以简明疏朗的线条和点簇,为画面创造出开阔、壮丽的视觉效果,质朴的结体和明快的色彩,展现出周碧初高超的油画技法。静观周碧初的《新安江水电站》,画家创作时那份积极开朗的心境扑面而来,就像他自己所说:“我们这个世界的基础就是活力,我想使人们感到乐观,记住自然是美好的,生活只给那些永不失掉希望和不停工作的人们以回报。”周碧初的艺术创作,可谓是一曲歌颂美好生活的悠扬赞歌。
今年适逢油画前辈沙耆先生诞辰100周年,泓盛此次特别呈现沙耆鲜为人知的一套水彩画作,共36幅。这36幅作品中,有3幅人物画,1幅花卉画,其余皆为沙耆所擅长的裸女题材。作品来源清晰可靠,所有作品均由沙耆之子沙天行先生确认系真迹无误。这些水彩画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年过古稀的沙耆居住在韩岭。这些作品构思奇特,技法娴熟,显示出沙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创意。
沙耆 水彩画作(一组36幅) 水彩 纸本 26.5×37.5cm(each)
来源:藏者直接得自艺术家本人
注:此36幅水彩画作经沙耆之子沙天行先生确认系真迹
《生命之花》创作于2000年,是李青萍晚年罕见的大尺幅静物画创作。李青萍笔下的花卉渗入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和想象,她将花卉抽象变形后赋予奔放洒脱的色彩,以极其大胆的笔触拓展了油画的表现力,既带有西方抽象表现的深沉趣味,又包含东方泼墨写意的豪放意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在《生命之花》中,厚重的颜料在流畅劲利的动势下呈现出绚丽、奇幻、浑朴的视觉效果。粉白的花朵、嫩黄的花蕾、翠绿的枝叶、蓝紫色的背景统统搅浑在一起,却仍然保有静物花卉的纯美意境。李青萍多用艳丽的纯色,并将各种色彩交织渲染,画面的抽象变形犹如心灵的震荡,在色彩的推进下迸发出强烈的精神张力,好似一部激越斑斓的交响诗。由此,李青萍的绘画融合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于一体,成为中国20世纪油画史中冠绝古今的抽象绘画先驱。李青萍的另一幅作品《孤独的丹顶鹤(自画像)》也将亮相此次泓盛秋拍,作品来源可靠,精彩程度不亚于《生命之花》,藏家应是不容错过。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