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现实主义油画家冯法祀百年诞辰,“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展——冯法祀的‘开山途’”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聚焦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这两个冯法祀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时段,展现了他一生画笔不辍,开拓现实主义大山的艺术之路。
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将近3米高的《开山》。这幅作品以修建黔桂铁路为创作题材,不像很多肖像画或宣传画里侧重刻画那种雄伟高大的人物形象,作品里描绘的民工身材瘦小、神情疲惫,民工手中弯曲的铁锤、脚下裸露的赤红色山体和远处险峻的峰峦仿佛诉说着劳动的艰辛。
此次展出的另一幅油画《捉虱子》是冯法祀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展现了中国远征军在中缅边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实。这幅战争题材作品选择了很独特的视角,表现的是前线战壕中的远征军战士在战斗间隙捉虱子的情景,画面中的战士同样骨瘦如柴,疲惫不堪。
冯法祀的这两幅作品及各个版本的创作稿构成了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开山”。创作源于他深刻而真实的生活体验,《开山》始于1943年他随抗敌演剧五队在黔桂铁路工程沿线慰问职工途中的大量写生创作积累,《捉虱子》则源于他1944年与演剧五队在缅甸前线战壕中的速写。
得益于冯法祀妻子张云先与儿子冯世光的慷慨捐赠,这两幅经典作品的素描草图、速写等众多创作稿在本次展览中第一次全件套与观众见面。这批创作稿不仅是承载画家创作构思的草图,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彰显了冯法祀在艰苦战争年代进行油画创作的风格特征,即瞬间记录,快速作画,注重整体,不拘细节的所谓“急行军”似的画法。“通过研究展览收入的大量经典作品创作草图,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画家当时的创作过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对本次展览学术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1955年,已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绘画系主任的冯法祀,和众多年轻晚辈一起参加了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举办的油画培训班。期间,冯法祀系统学习了西方油画的知识体系,汲取了俄罗斯写实主义绘画扎实的表现技巧。1957年,冯法祀和部分学员随马克西莫夫进行全国旅行写生,本次展览第二部分“行走”展出的“风景写生”系列油画即创作于这一时期。这批作品如实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场景,题材广泛,从华山之巅的青松到重庆江边的码头,从四川灌县幽静的寺庙白墙到宝成铁路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从中可以看出他创作手法上的变化,尤其是在外光和色彩的运用上均有新的突破。
“看,这就是泰山。”展厅一角,一位母亲指着墙上的巨幅油画对怀中的孩子说。这幅《远望泰山南天门》与《苏州甪直古镇》系列等一批冯法祀晚年的风景写生和创作构成了本次展览的第三部分“登高”。他始终遵循青年时代就已确立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信念,一生致力于油画语言的提高与丰富,临终前仍以95岁高龄同时进行着几幅作品的创作,以至身后留下几件未竟之作。冯法祀的儿子冯世光表示,这批作品的捐赠和展出,既是对父亲的纪念,也表达了对老一辈艺术家“活到老画到老”精神的敬佩。
“冯法祀坚持用艺术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视觉的印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本次展览取名‘开山途’,既是《开山》这幅作品创作过程的概括,更是冯法祀一生在现实主义这座大山中不断开拓攀登的写照。”
本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百年诞辰系列”专题展的首个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1月8日。
编辑: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