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下午4时,“蜂巢•生成”项目第十回“对视”——李展个展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呈现了艺术家李展新近创作的数十件雕塑作品,展览由李婷婷策划,将跨年展出至2015年1月20日。
艺术家李展与游离在雕塑和装置的模煳界限上、试图以材料创新寻找观念落脚点的艺术家不同,他长期浸淫在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探索上,并乐在其中。如果说大学受教于孙家钵先生,以木头作为材料语言,是一个熟悉木性的过程,那么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人物肖像作为研究方向,则是对人物造像的生发和深化,数年的敲敲打打后,终于演变出我们看到的圆润、细腻、冷静的面貌。
对于李展的作品,策展人李婷婷分析道:“与同龄的大部分艺术家不同,李展的作品里并没有强烈的情绪表达和释放,而是以内敛的语言含蓄地流露着情感,呈现出的是人物风淡云轻、静穆的造型特征。在他的雕塑里,长袍由头顶包裹而下,只留下浑圆的形体,缝隙里一张冷静的面孔成为视觉的焦点,瞪大的双眼显得空洞且麻木,木头的纹路像血管般爬满了整张脸,似乎在提示对象敏感的性格和脆弱的生命力。这静穆的表情更像是对生存状态的态度,如果去归纳目前的生存状态的话,我们没有更好的表情去应对它。”
李展的工作方式是依势开荒,一个充盈着智慧和想象力的过程,斧头的几次起落后,便具备了最初的形体关系。后期的研磨则提供了一个自我对话的机会,形体的位置经营,方和圆的拿捏以及面部的微妙起伏都是经过无数次对话的结果。对雕塑本体语言的迷恋,让李展沉浸于对形体美感的推敲中,所以,观看李展的雕塑,猜测对象的身份和揣度人物的心理是徒劳的动作。文学性与情节性放在李展身上并不凑效,这也是他有意规避的解读方式,在他看来,好的雕塑是可以曝光在阳光之下的,过多的情节会削弱雕塑本源形体的力量。
正是得益于情节的缺失和形体的简化,对面部的雕琢像一束来自舞台的追光,引导观众的目光聚焦在沉静、单纯而耐人寻味的面孔上。恰如作者所期待的,“希望人们看到之后,能和他的眼睛产生对话”。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