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的现代化时代
0条评论 2014-12-27 16:09:11 来源: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
水下考古的“现代化时代”

41岁的周春水从事水下考古已经十年。潮汐是他和队员们最准确的钟表,每天的工作时间都随着潮水的改变向后推迟一小时,往往最终耽误了吃饭;如果在岸上住,就经常需要提前三四个小时准备出发。

刚投入使用的“中国考古01号”改变了这种状况。

作为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专用船,它为考古队员提供了支撑平台,“可以在遗迹附近停靠,到时间就能干活。”作为丹东港沉船发掘项目的负责人,周春水觉得“中国考古01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能让队员们迅速恢复体力。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告诉本刊,与此前租用的渔船相比,“中国考古01号”使水下考古在各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与法国、韩国等水下考古较发达国家的专业考古船相比,我们这艘不仅吨位较大,功能也较为齐全。”

“过去总说中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这并不全面,我国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柴晓明说,水下考古,“往小处说是了解和利用隐没在水下的文物资源,往大处说,涉及中国人的海洋意识,涉及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认识。”

被“刺激”的中国人

2014年1月24日,“中国考古01号”正式下水试航,中国水下考古也从此告别“租用渔船时代”。

走进柴晓明的办公室,正对门口的玻璃罩里摆放着“中国考古01号”的模型。这艘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研究所设计的考古船,造价约6000万元。它长约58米、宽十多米,吃水深度为2.8米。

全船最高处是360度全景驾驶舱,下面两层住人,再下面是淡水舱等储备间和文物仓库,以及机舱设备如电力推进系统等。

“出于考古需要,前甲板很小,后甲板则非常大,安装有高压氧舱、折臂吊、声呐探测头等各种设备。”柴晓明介绍说。

折叠吊臂的最大起重量是五吨。文物往往因粘连无法逐一带出水面,所以经常需要“整体”起吊。

考古船上还配有一条超过六米的工作艇,放置声呐等设备后,还可坐五六个人。柴晓明说,这条工作艇可以进入西沙的礁盘等浅水区域工作。

中船重工701所是中国最好的船舶设计单位。“尽管设计单位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但我们有些要求在设计人员听来稀奇古怪。”柴晓明说,比如船体宽度,考古工作要求尽可能宽一些,“理想宽度不仅远大于军舰,比一般的民船也要宽得多。”

再如,为了方便考古队员下水和文物出水上船,考古船后甲板要求尽可能低,但甲板太低又容易进水。

因为潜水员不可能背着两个总重100多斤的氧气瓶跳下水,最终在船体侧面安装了一处液压自动潜水梯。

“刚看到‘中国考古01号’时觉得挺奢华,”柴晓明说,船舶行业的行家却告诉他,这艘船太小,住宿等标准处于较低水平,与当今国际通行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比如,按照标准每个房间住宿一般不超过两人,且有独立卫生间。“中国考古01号”上的房间最多住4人,勉强达到了船级社的最低入级标准。

即使如此,也已是很大的改善。柴晓明回忆说,当初参与南海“华光礁1号”项目的考古队员回到渔船上休息时,只能爬进狭窄的休息舱,“感觉就像住在棺材里,心里真不是滋味。”

1986年,在荷兰的一场拍卖会上,英国商人米歇尔·哈彻把在中国南海海域的沉船——荷兰东印度公司“吉特默森”号上私自打捞出的15万件瓷器及100多块金条、金元宝打包拍卖。

来自中国政府的所有申诉、抗议均告无效。国家文物局于是委托两位故宫瓷器专家带着三万美元赶赴荷兰,希望能抢拍下一些文物。然而绝大部分拍品底价就超过三万美元,他们甚至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

“就是受这次事件的刺激,才有了我国水下考古的真正开始。”柴晓明告诉本刊,第二年,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之下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室,陆续添置设备开始了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

从几个人起步,开始只能“下水看看”。近20年后,中国能够直接潜水的水下考古员已有100多人,至于从事水下考古研究的人就更多了。

“我们一般是3月出海,直到10月。”周水春说,他每年下水作业100多次,各种情况都经历过,比如水流太大无法靠近遗址,腿也被重物砸伤过。最危险的一次,他的设备被渔网挂住,整个人被兜了起来。

到2014年10月底,“中国考古01号”已顺利参与了丹东港沉船和唐山沉船两个水下考古项目。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