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黄立言,盒子关闭时的咔嗒声
0条评论 2014-12-28 21:28:09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赵成帅
\

黄立言个展《梦魇照进现实》开幕式
 
“我找不到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因为我需要解决的是我自身的问题,而问题总是解决不完的。”黄立言的绘画永远指向他自身,尽管任何一位艺术家都可以这样宣称,但唯有临渊内省的“自身”才是有尊严的——我把这种内省追认为来自于心灵的智慧。

\

《伟大理想里的无能为力》
 
很显然,黄立言的绘画拥有足够充分的诗歌气质,一种流落的但仍处在紧张的忍耐之中的贵族气——敏感的心象、不容争辩的自疑、有节制的绝望以及精准而富有弹性的音调。黄立言在白盒子艺术馆展出的20余幅近作,我很难用语言形容那种画面,灰色调?人或动物?那幅被命名为《故作忧郁的诗人》的自画像:灰白的裸露的上半身、中灰的斜垂的头颈(类似对耶稣受难这一事实不可能完成的纠正),还有头部背后深灰色的“影环”(而不是“光环”),颜料的轻薄与必要的肌理完全击中画面的情感节奏,一切就像叶芝那句话:“诗写得恰到好处,就像一只盒子关闭时发出的咔嗒声一样。”

\

《故作忧郁的诗人》
 
令人惊讶的是,在24幅作品中,几乎有一半发出了这种“声响”,除了那幅自画像,还有《冬天里的骨头》、《灵山》、《白日梦》、《伟大理想里的无能为力》、《园艺师》、《分泌物》、《骊歌》、《北方往北》、《暖冬》。
 
在绘画领域,哪怕当代那些会画画的诗人也未必能画得如此“美”(如果我们信奉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美将拯救世界”),甚至黄立言比佛洛依德还更懂得节制的奇妙,或者说他兼有莫兰迪的冥想、忍耐、节制与弗洛伊德的敏感、神经、孤僻。

\

《灵山》
 
当然这种比附对双方都不公允,黄立言几乎较少有那种对前代大师的渴慕与自己成为大师的野心,在我与他有限的交流中,他提及的哲学书、电影也多是出于朴素的自觉,这种情况从他的作品名字可以看出来,有些格调明显弱于作品本身。在黄立言的绘画中,知识结构远远没有禀赋发生的影响大。
 
这种禀赋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来自心灵的智慧,或者可以参照茨维塔耶娃的说法:“对于一位大诗人来说,只要拥有大的诗歌天赋就足够了。对于伟大的诗人而言,仅有最大的天赋还不够,还需要等值的个性天赋:智慧、心灵、意志以及这一整体对于某一特定目的的追求。”那个特定的目标对黄立言来说不甚远大,“面对一张画布就只考虑这张画的问题,画完一张再考虑下一张。就这样一张一张地画下去好了,我不知道下一张会怎样。”
 
\

《园艺师》
 
并且,这种心灵的智慧与这样的承担是紧密相关的:
 
“死亡是上帝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有句老话我之前一直重复,就是所谓的现实,我觉得最大的现实就是人终有一死,你必须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这一行当很艰难,但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你就要面对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自负。
 
“现在说到成功就是赚钱,而我始终认为成功就是能够不做你不想做的事情。”(黄立言)

\

《念想》
 
我不赞同黄立言个展的策展人冯博一与部分评论者的说法,将黄立言的绘画与现实进行廉价的比涉,尽管我非常关注当代艺术中“运动场”的这一部分,但在黄立言这里,我认为一个保守的说法是对他最大的尊重,“Poertry makes nothing happen”(奥登),这很像黄立言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任何东西都是现实的映像,我并没有创造什么东西,只是呈现罢了。不过描述也是一种批判,但我更愿意把要表达的东西隐藏在事物的背后,现实永远比你想象的更加荒谬、更有戏剧性。”总结起来一句话,“最大的现实就是人终有一死。”
 
我知道这些言辞表述在当代艺术的场域内跟黄立言的绘画一样不甚流通,但我的确认为将黄立言的作品与当代艺术界那些通行证一样的绘画相比较,是对他的一种羞辱。而我用那么多诗歌话语介入对黄立言的评述也不公允,尽管仅仅是为了更恰切,但黄立言的绘画完全具有与那些诗歌等高的可能。

\

《白日梦》
 

编辑:赵成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