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御笔《白塔山记》
今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内地市场整体平淡甚至有些低迷,海外竞拍却热点频出,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内地只有乾隆帝御笔《白塔山记》成交价过亿,与前几年亿元拍品动辄10余件的盛况相比,不可谓不平淡;反映到秋拍总成交额上,与去年相比,今年仅北京翰海成交额有所增长,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的成交额均同比下降,不可谓不低迷。
另一方面,中国藏家屡现国际顶级拍卖并频频出手——3月,湖南省公私机构和热心人士提前洽购,本应在纽约佳士得上拍的“皿方罍”罍身,得以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皿天全方罍盖合一;4月,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亿多港币成交,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买家为上海收藏家刘益谦;11月,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与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专场中,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以5500万美元落槌,创中国藏家海外竞拍西方艺术品的最高纪录,买家为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
一冷一热,凸显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就拍品结构而言,精品数量少、价位高,质量平平的拍品数量多、价位低,名家经典、藏家专场依旧引领市场;就收藏趣味而言,中国书画和瓷器工艺品等传统项目,仍是拍卖市场的重中之重,西方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也成为吸引中国买家进军海外拍卖市场的热点;就竞拍者的构成而言,企业资本增幅较大,成为拍卖市场的重要推手,个人收藏则日渐边缘化,艺术品收藏正在由个人爱好转向机构行为。
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或将带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重新布局。随着拍卖市场地区性价格差异逐渐缩小、中国藏家视野日趋国际化,如何正确认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共性和差异,如何加强拍卖业的规范化与市场的学术开拓等,将成为国内拍卖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毕竟,“优胜劣汰”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