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年来频仍往返于广州、深圳与上海之间。在采访众多业内人士时,也深感粤沪艺术市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从经济基础上讲,改革开放初期,以“深圳速度”为代表的广东发展势头曾独占鳌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浦东开发带动了上海的全面发展,上海再次夺回全国经济中心的位置。而从艺术品市场来说,上海自晚晴时期开始,扬州八怪和海派造就了江南一带收藏文化市场的繁荣,但彼时岭南派盘踞的广州、香港一带也因为对外开放而成为与上海并驾齐驱的艺术品市场。时过境迁,改革开放30年后,上海已经拥有了诸如上海双年展、上海艺博会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市场,而作为经济一线大省的广东艺术市场莫说在国际上,目前在内地,其影响力还不及山东、重庆等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长期缺乏全国性视野是制约广东艺术品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广东的艺术品市场,除了外销油画,就基本以推广岭南名家为主,对外省名家的推广(除拍卖行中一些古代或近现代的名家作品外)较为少见。据广东业界人士反映,广东的各界人士还是比较喜欢购买本地的名家之作,一来藏家身边的朋友大都知道这些画家的名头,交易起来容易成事;二来容易找到作者辨出作品真伪;三来外地画家很多人不认识、不了解,缺乏一定的受众群体支持,生怕买画后流通不出去。而且岭南艺术市场还有一个怪相,大多是区域藏家醉心于收藏本地区走出来的画家,像潮汕籍藏家偏爱潮汕籍画家,客籍藏家力推客属画家。这有点像浙江一带的藏家所为,只买浙江籍的画家作品,对其他省份的画家并不“感冒”。虽然这样的收藏方式有其存在的理由,但仔细考究起来,此举却又犹如近亲结婚,眼光局限在本地,交流也在本地,艺术家、收藏家的视野难以开阔。艺术家也因为本地市场已可满足自己卖画的需求而不思另行交流提高,从而使艺术家的艺术水平无法获得长足进步;外地名家不引进来与本地名家同台竞技,收藏家的鉴赏水平也无法真正成长。我们不妨想像一下,若齐白石作品只有湖南人收藏,张大千作品只有四川人收藏,那他们两位今天又如何能成为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名家呢?
反观上海艺术品市场,则基本上以推全国名家级别的画家为主,本地画家如果没有足够的分量是很难进入他们的“慧眼”的。上海的画廊目光刁钻,盯的多是全国认可的名家。虽然因京津地区名家众多而以收藏他们的作品为主,但浙江、江苏、广东几个艺术强省的顶尖人物之作,他们也斥资收藏,毫不含糊。像浙江的曾宓、何加林、尉晓榕、张谷旻,江苏的徐乐乐、朱新建、刘二刚、周京新,广东的林墉、方楚雄、陈永锵、方向的作品都可在上海的艺术市场上见到。广东画家方楚雄的画作价格甚至卖得比广东还高。据记者了解,现在上海的画廊市场已经开始移向新一代年青精英画家身上。上海的画廊所挂大名家之作,大部分是多年前的作品。此外,一些画廊之间还做到互通有无,共同推广看中的画家,把运营的风险降至最低。
从两地艺术品市场的经营方式来比较,记者认为,广东比较满足于力推本土画家为标杆,而上海则以引进全国高水平的画家作品来促使本地画家出外求学,来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故此,众多上海籍画家远如谢稚柳、陈佩秋、刘海粟,近如陈逸飞、方增先、施大畏、卢辅圣、陈丹青等画人能站在艺术的一线或前沿位置,与历来上海艺术市场的运作观不无关联。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