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各种艺术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健全的情况下,赞同“艺术市场是艺术展览的天敌”这一论断,是因为其有一定的针对性,并非全面否定艺术市场的作用。
我曾谈到过,艺术市场的出现,结束了国内此前由政府机构单一办展览的状况,使得艺术生态多元化了。同时,有了艺术市场的支撑,艺术家的身份更独立,再生产的动力更足了,这都是艺术市场展现出来的优势。但市场究竟是一把双刃剑,在国内艺术运作机制还没生效的情况下,更会导致出现各种问题。一方面,由于中国艺术家普遍经历过一个很穷的阶段,因此,在急剧膨胀起来的艺术市场中容易迷失自我,有不少人过不了金钱关,存在着严重的“财富焦虑”,为迎合市场不断重复自己,丢失了艺术追求。另一方面,美术馆办展览比以前确实困难多了。举例说吧,我们做“西云东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本意是想呈现中国当代艺术这二十年来的发展状况,实际操作起来,发现难度太大了。由于艺术家参展的机会很多,今天已经不可能出现每位艺术家都拿出自己的精品来参加一个展览的情况了;特别是有的代表性作品已经出售,散布到世界各地,除非有高额保费,否则藏家根本不肯出借。像这一次湖北美术馆做的一个展览,光一件作品就花了27万元的投保费。可见,做一个好的展览,得有多大的财力支撑才行。
让我们回顾一下,1993年德国策展人在中国挑了一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到德国做了一个“中国前卫艺术展”,由于当时参展的机会还很少,每位艺术家都拿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因此,该展览确实反映了那个十年的成就。对比起来,“西云东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最初的设想可谓是落空了。
当然,在国内,艺术市场对艺术展览的干扰之所以这么凸显,在于我反复说起的前提——国内还没建立起良好的艺术运作机制。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从一级市场画廊、二级市场拍卖行到公共美术馆,都进入良性运作当中,政府及艺术基金会对展览的支持很到位,美术馆的实力一般都比较雄厚,他们办展览、做收藏,能够对市场起到指导性作用,只要美术馆对一个艺术家进行了定位,就会给市场带来影响。而中国的美术馆在这方面很难发挥效用。由于政府投入少,又缺乏艺术基金会方面的支持,美术馆的征藏费、办展费极其有限,不仅难以对市场起到引导作用,还会受到市场干扰。当下,中国的拍卖行一头独大,几个人就可以把张三李四的作品炒到天价,而后对市场进行控制,学术力量根本不被放在眼里,这种怪现状亟需政府进行干预——只有对拍卖行加强管理,对画廊进行松绑,对美术馆加大投入,才能让美术馆对市场起到引领作用。
作者系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批评家。
编辑: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