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名作也会有投资风险
要想通过艺术品赚钱,最安全的方式是购买伟大画家——不太可能过时的画家——的伟大作品。即便如此,也不是说就万无一失,二十世纪上半叶伦勃朗作品的暴跌就是证明。日本人犯下的特殊错误在于,他们买下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以为他们从不犯错——用日本文化那充满敬意的判断方式说,不可能画出一幅糟糕的画。遗憾的是,这样的画成群结队地到达日本。
另一种风险更大的赚钱途径是,购买一种现在已经不受欢迎但以后肯定会涨价的流派的作品——之所以肯定会涨价,是因为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国家的经济在发生变化。在二十一世纪,我们似乎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中国和韩国的艺术品的价格在随着经济增长而上涨;俄国和日本艺术品的价格也有可能螺旋上涨。许多艺术投资基金的错误在于,它们创立于1990年左右,买进的是发达国家的艺术品,而当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正在开始衰退。
通往财富的第三条道路是在艺术市场最低潮的时候买进。那些进行艺术投机的公司以及艺术投资基金所犯的错误是,他们进入市场的时点,也就是1989年至1990年,正是艺术市场最引人注目的时候。
过去三十年的经验已经证明,进入艺术市场的最佳时机是在华尔街崩盘之际;在这样的时候,资金都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从心理上说,这通常显得像是错误的时机,因为评论家会(错误地)假定,艺术品的价格是更广泛的经济形势的反映,所以只要股票价格暴跌,艺术品的价格也会随之暴跌。1987年和2000年给我们的教训是,艺术品市场更是一个逆循环的市场。在股市暴跌之后,资金会从领域A——华尔街、富时指数——转向领域B,即房地产、艺术品、黄金以及珠宝。1975年以来,美国和英国的艺术品及房产价格图告诉我们两件事情:在其涨涨跌跌之中,艺术品和房产的价格以引人注目的方式相互追随;艺术品和房产价格上涨的年份,大都是股市低迷之时。二十世纪艺术市场的繁荣在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之后到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场危机的产物。
赚钱的艺术品几乎肯定是长期收藏品。艺术市场喜欢看到“新鲜”的拍卖品——也就是说,公众有十年,最好是十五年未曾与之谋面——愿意为之付出大价钱。尽管在2004年至2007年间,投机者通过迅速倒卖印象派、现代派以及当代艺术品赚了钱,他们的所得常常并不多。在1990年至1995年间,日本人冀望通过在一到三年之间迅速倒卖赚钱,但他们所做到的却是让市场上画作泛滥,并且破坏了好画的名声。在艺术市场上迅速牟利不是常态、是例外,以此为目的常常是一种错误。(伦敦的印象派和现代派画作交易商海利·纳哈迈德告诉我一个惊人的事实:他于2005年11月举办米罗作品展,卖出的画到2006年6月,有十九幅又再次出现在美国或欧洲的拍卖会上。)
最后的关键要点是:在艺术市场上碰巧也能赚钱,但这不能取代艺术知识的位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大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无知的繁荣,一旦好日子在1990年末结束,那些买了劣画的人就会狠狠被打击。在1990-1995年的衰退中,二流、三流和四流的作品现出了原形,价格随之暴跌。有许多人当时买了艺术品,现在仍然在努力以原价把它们卖出去。
一百五十年来,在伦敦、巴黎和纽约,数千交易者曾经或正在通过艺术品牟取利润。过去的五年,中国也加入到这场艺术的盛宴之中,并在2011年取美国而代之,占据了世界艺术品交易排行榜的首席位置。不断涌现的艺术交易价格纪录令世人惊骇不已。《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为读者梳理了从1850年到二十一世纪艺术市场的故事,讲述了艺术家如何与商人合作、如何抬高艺术品的价格,并让其保持在高昂水平上的操纵内幕。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