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成长的印度当代艺术
0条评论 2015-01-18 14:31:38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冯钰
在当今的世界一线艺术双年展、博览会中,印度当代艺术早已不可或缺,2000年以来的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印度艺术作品的价格也不断攀升,成为收藏家心目中青睐的对象。然而对许多不大关注印度当代艺术的观众来说,提到“印度艺术”,脑海中想到的或许还是繁缛绚烂、夸张华丽的印度宗教风格,或者宁静平衡、静穆和谐的古典主义审美。当这些观众在1月7日至2月3日之间走进广东美术馆一楼时,想必会感到吃惊—原来印度的当代艺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
眼睛与思想:印度艺术新的介入

正在展出中的“眼睛与思想:印度艺术新的介入”展是由广东美术馆、印度新德里文化部、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馆和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共同主办,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瑞杰夫·卢臣(Rajeev Lochan)担任策展人。展出中的部分作品来自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的馆藏。

在1月7日的开幕式之后,瑞杰夫·卢臣馆长介绍说,此次展览的作品来自于印度的“新生代”的艺术家们。“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很多在国际上已享有盛名,他们不仅从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从悠久的历史和宗教中吸取精华;同时,他们也关注这个世界的现实,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反思印度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

百年来的印度艺术:从民族主义到全球化议题中的身份认知

两年前的夏天,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行了一场名为“印度公路”的当代艺术展,近三十位参展艺术家与团体的强大阵容以及涵盖有雕塑、绘画、摄影、装置、录像等不同媒介的创作实践让身在北京的观众得以较为全面的认识印度当代艺术。当时,UCCA还特别为那次展览制作了中文版画册,对印度当代艺术做了非常全面的论述。

如果快速浏览一下一百年来印度艺术留下的足迹,不难发现,早年印度画家似乎更主要将自身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后续的现代主义者,当代艺术家,独立后的一小群艺术群体,在后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极大改变了印度艺术的面貌。

任何一个带有殖民地历史国家的艺术都有三重普遍的倾向:艺术表达中对西方影响的质疑,建立独特印度艺术语汇的强烈冲动,在印度这样一个国家探索艺术家身份和职责。

在20世纪上半世纪,对于西方的质疑,以及对浪漫化印度社会现实的倾向的拒绝,使“孟加拉画派”应运而生。这一派别的艺术家们强烈反对长期以来对西方绘画的盲目崇拜,艺术主题主要源于印度神学和宗教;他们同时也有意识地探索印度古代壁画和细密画,为后来的“民族主义—现代主义的印度艺术”奠定了基础。从媒材也能看出他们的倾向—因为油彩更多是西方材料,所以他们更喜欢使用水彩、蛋彩、墨汁等。

随后,抽象主义、立体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等风格兴起,印度艺术家们不断地从本土的文化和传统元素中汲取灵感,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现代主义风格,譬如新坦多罗主义。到了70年代中后期,具象主义得到了复兴,艺术家们通过具体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问题批评与讽刺。

到了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过往的一个世纪艺术家们所关注的议题在许多年轻艺术家看来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全球化和地理边界的模糊使得后现代主义成为广受欢迎的形式。随着当代艺术浪潮为印度打开了市场之门,以及大量艺术画廊的兴起,印度艺术家必须面对更加多元的观众,在探索本地主题的同时接纳全球化议题。

今天,泛印度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模糊了设计和艺术,摄影、装置、多媒体对于年轻一代也不再陌生,他们为不断变化的印度艺术带来了新鲜的成长,在全球化语境下用全新视野对印度文化、身份与艺术展开思考—对照百年来的印度艺术发展史,反观中国20世纪美术史,似乎可以让人感受到某种由社会、经济、区域政治、文化等种种元素共同影响的共性与不同。
 
尤伦斯《印度公路》展览现场
尤伦斯《印度公路》展览现场
 
印度当代艺术:丰富多样,不断变化,保持思考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上逐渐成为新宠,而进入21世纪之后,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其国内的资本也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艺术市场,为艺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催化剂。

瑞杰夫·卢臣认为,中国和印度当代艺术受到国际瞩目有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因为两个国家都是亚洲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现在也是经济上最受瞩目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都引起关注,其中艺术也不例外。印度当代艺术走向国际的步伐几乎和中国同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艺术家逐渐开始在海外露脸,常常应邀参加大型国际双年展,而在2000年以后其在国内的接受度也在提高。2014年12月在印度西南部科钦开幕并将延续到今年3月底的“第二届科钦双年展”,可以因其前沿性而成为这一观点的旁证。

在第二届科钦双年展中以作品《Punarapi Jananam Punarapi Maranam》参展的哈莎(N.S. Harsha)这次带到广东美术馆来的作品是油画《誓言》,“多样和重复”已经成为哈莎许多作品中一贯使用的手法,她以此来创造一种全景视野及其大量的细节。

另一些我们可以在广东美术馆里看到的、在国际上已经具有知名度的年轻艺术家包括有吉提斯·卡拉特Jitish Kallat、巴提·克尔Bharti Kher、兰博·卡勒卡Ranbir Kaleka、瑞娜·卡雷特Reena Kallat等。瑞杰夫·卢臣介绍说,这次展览的艺术家们是印度当代艺术中的中流砥柱—从80年代开始就关注现实和个人经历,并将其感受融入到艺术实践中。基于印度各种信仰、各种语言以及流行文化的融合给印度文化带来的多样性,他们另辟蹊径,脱胎于原有的艺术实践和普遍信仰,创造出了丰富且独特的艺术形式。

巴提·克尔的《男人女人(三)》是一件用混凝土、黄铜、青铜、皮毛等制作的装置,描述的是两个类人猿的会面,他们的下巴连接着,可能在热情的拥抱,或是在激烈地相互攻击。这个作品延续了艺术家对“家庭生活”主题的研究,在这类研究中,她探讨了家庭中人际关系纷繁复杂的性质与激情的多种表现:只要再多看一眼,热情的接吻和拥抱就会被另一方所吞噬,而在这两种极端的情感之间是存在着无限奥妙的。

吉提斯·卡拉特的影像作品《盛宴的审判》只有不到两分半钟的时间,却向观者展现了一个穿越太空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行星与恒星的形成、银河系里的群星以及星云被成百上千的食物的X光射线扫描所代替。细细品味,或许会发现这个黑暗、神秘而令人心神向往的太空似乎像浮动的细胞体、海底的生物,抑或是停止生长的肿瘤等等,让这个黑暗、充满变数的宇宙太空,让海底世界、甚至微观世界也改变其内部的构造。

瑞娜·卡雷特的《盐字符》如果不是使用数码打印的方式来呈现的话,或许会更加震撼人心。在她最近以“盐”为主题的文本艺术创作系列中,“屈服”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元素—对变幻莫测的自然与时间的屈服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盐是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作品所表达的含义与盐的保存能力紧密相关。

作品中,用盐在沙滩上拼成文字或符号;这些字符转瞬即逝,因为它们很快会随着潮涨潮汐被海水溶解和吸收(常象征着对遗忘的抵抗)。为了让这一作品更紧密地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卡雷特仔细参考了太阳的运动规律、潮汐表、日落时间等,并为盐字符的短暂出现构建了一个隐形的背景。这样一来,观众看到作品的时间延长,作品与时间的联系无形地加强。

编辑:马婧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