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康定路600弄拆迁基地废墟上的涂鸦突然走红,一夜之间又遭铲除。24日,涂鸦被拆也成为当地“两会”上一个热议的话题。
那些惟妙惟肖、引发都市人乡愁与记忆的拆迁涂鸦,作为城市的一道别样风景,在一夜间却遭遇铲除,难免令人遗憾。但若对照到当前大多数地方管理部门对于涂鸦的管理经验,甚至是单一化的市容观来看,废墟涂鸦的命运或并不令人意外。
就此而言,此次废墟涂鸦被铲除乃是因为出于“安全考虑”,或并不那么让人不解。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现实性的解读:一,那些附着于拆迁废墟上的涂鸦,经由网络传播后,前往观赏的人的确不少,一旦人流量增大,废墟确实会有安全之虞;二,联系到前不久上海发生的踩踏事故,前车之鉴犹在眼前,难免会令相关部门放大这种安全风险的考量,予以铲除或可视为较为现实的选择。
关于涂鸦,其实离不开对其公共性的讨论。这或是废墟涂鸦被铲成为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上热议话题的重要原因。从各位参会者的发言来看,对于涂鸦普遍上还是持支持态度,甚至有代表对于废墟涂鸦在一夜间被铲除的做法,还表达了异议:“不应该是简单的‘人多了,就怕了’的态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铲除了事。”暂且不论这些讨论的观点对错,又是否会达成什么样的共识,有一点仍旧值得肯定,那就是,涂鸦作为一件原本看似“很小”的事情,进入到代表委员们的视线,并被拿到会议上进行讨论,无疑是“接地气”的,体现了如此讨论的现实关照性。
无论你关不关注,涂鸦艺术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一种产物与表现形式,都势必要获得一定的空间与安放之地。譬如这次有政协委员就提出,一座城市当然需要艺术家对于自己最感动的东西,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正能量的表达,只要它在一个规范内进行,不触犯底线,就应该得到宽容的对待。这种看法对于任何的艺术表现形式应该都具有普适性,而不独于涂鸦。当然,到底“底线”在哪,可以具体讨论。但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充分遵循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
就涂鸦而言,它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表达形式,最需要的或许不多,甚至不需要公共部门为此予以专门的支持。譬如有参会者提出是否可以邀请一些民间涂鸦高手,在工地围墙这幅“白纸”上一展身手,让大家可以尽情地、安全地欣赏。这种想法固然不错,但严格说来,有违涂鸦艺术的自由与创意本质。因为一旦要在公共部门的推动下甚至是要求下去涂鸦,难免会让这种艺术的表达天性与目的受影响。所以,最好的支持或就在于尽最大程度去包容这种艺术的自由表达空间。只要“不触碰底线”就应该是“畅所欲涂”。
废墟上的涂鸦,终究很快地也并不意外地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之中。但借由此,如何对待涂鸦艺术,成为地方“两会”上的热议话题,未尝不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