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坦卡蒙胡须风波与舆论压力
0条评论 2015-01-29 10:11: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子夜

\

这两天,埃及国家博物馆摊上事儿了。全球媒体突然对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的胡须关注得紧。据报道,面具的胡须曾一度断落,工作人员在修复时使用了不当的黏合材料,操作中还不慎划伤了面具表面,导致文物受损。1月23日,馆方否认有此类事件发生。才过了一天,1月24日,埃及文物部长又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胡须确曾脱落,称黏合材料可通过精细手段去除,“无实质性伤害。”

一段胡须就把文物部长请了出来,可见面具影响力之大。围绕这件神秘的文物,至今仍有许多不解之谜。此胡须已非彼胡须,它是埃及国宝乃至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出了问题谁也担待不起。

官方回应没能立即平息风波,欧美网络议论反而愈演愈烈。观其声音,主要有三类,一类关注面具本身,担心文物遭到不可逆的伤害。一类关心日后去埃及旅游还能否看见这尊宝物,特别是胡须。还有一类言论,也是最甚嚣尘上的一类,就是批评埃及国家博物馆渎职,不仅硬件条件有限,文物保护意识和修复技术也不过关,把珍贵文物放在那里真不是明智的做法,世界还能不能相信埃及?那里的文物都还好吗?……潜台词是:看看,还是我们保管比较稳妥吧?!

这微妙的舆论导向让人想起了另一截胡须。埃及与英国之前就发生过一次旷日持久的“胡须之争”——追索狮身人面像胡须。这段长75厘米、直径约40厘米、重约500公斤的胡须历经166年,于1983年从大英博物馆回到埃及,成为国际文物追索史上历时最长的案例。100多年间,埃及政府多次向英国政府提出归还要求,但英国执意拒绝,其反复强调的主张之一便是自己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先进,有利于更好地保存胡须。

作为追讨流失文物的急先锋,埃及在强硬、有效的工作下,已让上万件文物回归故土,成绩斐然。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埃及与世界多国知名博物馆斡旋斗智的同时,大量负面声音也出现在国际社会。在英国、法国等国,持有不应返还文物意见者不在少数,其中大多以埃及的博物馆硬件环境太差、无法保证文物安全为借口。当下,这类观点仍然很有市场。显然,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次失误,给了这些人“把柄”和“口实”,令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更加有理有据了。笔者以为,在以埃及为代表的、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的文物严重流失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相对不足、资金投入与技术相对薄弱,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在正视这种情况的同时,除了加强博物馆硬件建设、加紧修炼保护技术、提高文物安全意识,有关方面也应尽可能避免文化遗产遭到人为损害,以免招致不利言论。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更应采用恰当的危机处理方式,否则,一旦令更多人在心中打上问号,只会为文物追索工作徒增沉重的舆论负担。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