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博物:二维码时代的博物馆
0条评论 2015-03-04 16:54:03 来源:《典藏·读天下》2015年3月刊  作者:丁明玮

 \

曾几何时,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方方正正二维码。饭桌、地铁、办公室,埋头刷朋友圈的微信族愈加壮大。微信,因信息发布迅捷、于朋友圈分享私密讯息方便,加之互动性强、界面友好,被应用于各种场合。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当然也因应时代潮流及用户需求,上"码"微信。关注博物馆数字平台的艺术爱好者们会发现,一时之间博物馆微信百家争鸣,然而目前究竟呈现何种生态哩?

在数字化生存的当代,无论是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抑或企业个人投资建立的民营博物馆,都致力于打破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壁垒,希图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大众开放。各大博物馆在微信开通之前,大多建有官方网站,是对外发布信息、展示藏品的主渠道。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数字化探索开始从"鼠标"移向"指尖"。微信则使博物馆变得"触手可及",二维码与博物馆的化学效应就此生成。例如北京故宫官微的签名档就直指他们的核心目标为"博物馆文化推广与公共服务"。绝大多数博物馆官微都会定期发布展览事件、社教活动、展品赏析等,这正是博物馆四大功能"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中"展示""教育"两环的积极实践,藉此更新在人们眼中已有些泥古的博物馆形象,架起与观众实时双向沟通的桥梁,促进中国博物馆行业的整体良性发展。

故宫:继续"高大上"

 \

在事业单位类型公共博物馆开设的官微中,"微故宫"无疑是佼佼者,承续了北京故宫近年来所走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路线,于方寸间呈现出极其专业的内容和精良的视觉效果。除了定期的动态推送,"微故宫"的亮点在于特色应用,如底栏菜单中的"逛一逛","逛专馆"里钟表馆、陶瓷馆和珍宝馆微网页,高品质的图赏配加故宫专家解说,精心排版,更贴合掌上用户的阅读习惯。游客将"访建筑"与"导览地图"结合使用,则会对大紫禁城有更深入直感的触摸,建筑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物理存在,更蕴含着历史的温度。"聚一聚"的内容也匠心独到:"九九消寒图"以唯美照片选配清幽入耳的音乐,再以每日签到的方式培养用户定时点击官微的习惯,从冬至开始"一天一笔,九九消寒",每一笔的颜色则是当日天气,连续81笔,最后将完成一张色彩斑斓的消寒图,如此体悟风物流转,感受岁月静好,这一做法甚是高妙。"角色小游戏"与"问答游戏"则在娱乐中包罗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看看你在宫里是什么角色",宫女,贵妃,皇后?爱追宫斗剧的看官不妨一试。这些兼具观赏性、互动性与专业度的应用,给移动端用户带来了多元生动的博物馆体验,而这些体验多为故宫官微所独具,难以复制性使"微故宫"聚拢了极高人气。

寸土尺地,如何设计?

鉴于移动端设备的尺寸,如何设计出赏心悦目的微信界面以抓人眼球,是摆在发布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官微的图文设计均属一流。常谓专业文章晦涩难懂,但经过格式字体的编辑处理,配以点睛的文物美图,读来则稍感轻松。如南博官微配合"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推出的"名作深度赏析"系列,浙博的"心放俗外·定州静志、净众佛塔地宫文物",都是扎扎实实的学术评述。国博官微推送的展览相关资讯,浏览量更是稳定在万人以上。官微的推荐仿比好莱坞大片预告,勾引起读者亲临现场的欲念,或更可以作为参观前的预习功课,证明微信推广文化收到很好的效果。

 \

要想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底栏菜单则是另一块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苏州博物馆官微整合"吴门雅赏""吴门雅集""吴门雅趣"三个模块,一目了然。国博官微在"看展"栏中置入最新的"丝绸之路"大展等,点进链接便是详尽的展览微网页。浙博底栏的特色则在于"高山流水",以馆藏唐代"彩凤鸣岐"琴为媒材,嵌入琴音欣赏,俾使"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相较之,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官微推送的内容质量很高,但因没有底栏入口,使用起来诸多不便。陕西历史博物馆官微以卡通人物为主角,颇为有趣,但缺乏深度推荐,且推送频率不一,也未设置模块。其实尽可能地把特色内容、多样化应用揉进底栏菜单,并保持定期更新,是衡量博物馆官微"健康度"的一把尺子。与官网等平台相仿,博物馆要想把官微做好,资金的投入、专职维护人员的建制必不可少,而不是一窝蜂地追逐新概念、新技术,摆个花架子,实是碎里子。

微信导览:颠覆传统观展方式?

"用微信,听(看)展览"是博物馆利用微信推出的一项免费服务,是聘请讲解员或是租用导览器的观展服务之外添加的新选项,力图突破时空阈限,实现虚拟掌上博物馆的创想。这一应用相较于开发一个App,成本要小很多,所以颇受各大博物馆青睐。国博、辽博、河南博物院等官微相继推出了微信导览。

 \

概言之,观众参观展览时或用微信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或输入展品编号,便可收听微信语音导览。有些做得好的应用还能一并呈现展览现场,如此即使实体展览已闭幕,也能虚拟参观,在家里重温展览菁华。浙博的此项服务颇有可圈点之处:既可以回复展品编号,又可以在页面上直接点击进入,且页面置有展品细部或复原前的高清影像,提供了更多观照文物的可能,甚至弥补了现场观展的缺憾。

中华艺术宫官微则另辟蹊径,从空间角度带领观众欣赏"360°全景"。这一应用的确炫人眼目,但页面加载速度过慢,且放大后图像颇为模糊。博物馆推出微信导览的原意,是吸引更多观众亲临现场参观,作为配套的服务提供,而不是替代实体展览。与讲解员导览相比,微信也无法实时解答观众疑问。现下,无论从技术设计层面,抑或观展群体的接受度来看,微信导览都还有漫漫长路要走,高呼"微信导览颠覆传统观展方式"显然为时过早。

民办博物馆开官微:多元姿态

民办博物馆背后多有大财团支撑,故而很多藏品达到甚至超过了国有博物馆馆藏标准,有些展项亦为综合性博物馆所缺罕,而他们也乐意使用官微进行自我推广和包装,以彰显企业社会责任(CSR)。其中,保利艺术博物馆官微保持每月3至4次的推送频率,藏品的介绍相当专业。震旦博物馆,除了常设展、特展展品赏析,高频举办的艺文活动、讲座论坛是一大亮点。若是其官微除了讲座预告外还能有讲座回顾,甚或是经过精简处理的讲座视频,必定能让更多人受益。(这也是所有博物馆官微的通病,致力于预告而没有了下文)。

刘益谦与夫人王薇创办的龙美术馆,自然不会错过借微信公众平台"任性"一回,内容自然上佳,但是点进"当前展览"模块,显示的仍是2014年10月微展讯,更新不及。观复博物馆官微则成了另一位收藏界名人马未都的个人发声筒,但凡马先生亮相的媒体节目、撰写的博客都会在这个平台上"一日一发",正如其官微的固定栏目"玉之器:一日一赏"。民办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助力,博物馆官微的百花齐放又有什么不好呢?

结语

随着新技术、新平台的不断创新涌现,人们参观博物馆的方式必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这是趋势使然。对博物馆来说,意识到新技术的重要性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利用新技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瞥观目下已经开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官微,虽各擅胜场,各具特色,然亦有不尽如人意处。新鲜事物刚推出,总要先摸着石头过河,希冀二维码与博物馆之间擦出的花火能美妙持续。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