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科梅蒂作品《战车》,曾在纽约苏富比以1.01亿美元成交。
《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5》出炉。该报告回顾了2014年的全球艺术品市场,并探讨了各细分市场、全球财富和艺术品收藏的模式变化等课题。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艺术品市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10亿欧元,似乎已经扫清了经济衰退的颓势。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艺术市场的份额继续回落,目前暂列于美国之后,仅领先英国0.5%。
发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
3月13日,文化经济学家、艺术经济公司(Art Economics)创始人克莱尔·麦克安德鲁博士(Dr. Clare McAndrew)在第四届TEFAF艺术研讨会上介绍了《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5》的研究成果。该报告回顾了2014年的全球艺术品市场,并探讨了各细分市场、全球财富和艺术品收藏的模式变化、艺术品博览会和网络销售的增长,以及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影响。
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艺术品市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510亿欧元,似乎已经扫清了经济衰退的颓势。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艺术市场的份额继续回落,目前暂列于美国之后,仅领先英国0.5%。另一方面,2014年经销商艺术销售额的70%都是销售给私人收藏家,博物馆等公共艺术机构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10%)。
美中英市场各不相同
根据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艺术品市场达到了510亿欧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2007年的峰值480亿欧元,创下了最新纪录。分析过往数据,便可以看出,全球艺术品市场在过去10年经历了大起大落,2005年(288亿元)至2007年(480亿元)几乎翻了一番,而后又迅速跌落,2009年时仅有283亿元。近几年,市场销售额逐渐稳定,直至2014年再次超越了2007年的峰值。值得注意的是,与全球市场相比,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有自己的步调。2009年,它并未随全球市场一落千丈,而是持续了2年的高速增长才进入调整期,因此,目前其恢复也相较欧美市场来得更慢一些。
这一情形反映在市场价值占全球的比例中。2008年至2011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三级跳,从起初的8%迅速飞升至30%,在当时超越美国和英国达到了全球第一位置,而今,美国和英国市场逐渐恢复,中国市场相对而言更为波折,即便如此,这三大市场依然主导着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局势,分别具有39%(美国)、22%(中国)和22%(英国)的占有率。
据报告显示,2014年成交的艺术品中有1530件超过100万欧元,它们数量仅占交易总数的0.5%,其总价值却已达到整个艺术品市场的48%。“这仍是一个高度两极化的市场,”麦克安德鲁博士表示,“较少的艺术家、买家和卖家却占了较大的价值份额。但未来有一个趋势,有望在某种程度上抵消这种情况,那就是网络销售的增长,会促进低价细分市场的销售量增长。”
2014年,战后和当代艺术品(艺术家生于1910年后)持续统治艺术品市场(占所有艺术品拍卖额的48%),而现代艺术品(艺术家生于1875年至1910年)的销售额占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28%,紧随其后的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市场(12%)及古代大师市场(9%)。美国仍是战后和当代艺术品销售的中心,占全球市场价值的46%,而在销售现代艺术品方面,中国(30.6%)和美国(30.5%)平分秋色。英国是全球古典油画贸易的中心,占市场价值的50%以上。在装饰艺术品和古董的销售额方面,中国以82%的全球份额独占鳌头,其价值达到了16亿欧元。这也显示出不同国家地区对于不同品类艺术品的喜好和其市场目前的状况。
战后和当代艺术方面,艺术明星的价值显露无遗,最昂贵的20位艺术家占有了其市场价值的42%,其中前三位是安迪·沃霍尔、弗朗西斯·培根以及格哈德·里希特,上榜的中国艺术家名字包括赵无极(10)、黄胄(11)等。
在现代艺术领域,艺术明星的光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昂贵的20位艺术家占有了市场价值的58%,而中国艺术家在其中的地位更加显著。前三名分别是毕加索、贾科梅蒂和张大千,以下的中国艺术家包括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林风眠、陆俨少和溥心畬。在报告的分类里,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和任伯年被分入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同一时期,因此他们也排名在这一领域的前20名榜单中。
财富集中更甚,博物馆囊中羞涩
该报告同样对全球富豪的统计学变化和艺术收藏取向进行了分析。根据统计,2014年全球不到1%的最有钱人占有了44%的资产。2013年底,高资产净值人士(可投资财富超过100万美元的个人)人口约为1370万,同比增长15%,其财富增长了14%达到53万亿美元。2014年高资产净值人士最热衷于投资珠宝、宝石和手表,占投资配置的29%。其次是古董和收藏品(21%),而艺术品以17%的份额稳居第三。
根据分析,报告描绘出艺术收藏家的一些共性:大部分艺术收藏家的年龄介于45至65岁之间;其收藏动机缘于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审美情趣;大部分收藏家专注于一个或少数几个主要领域,也有一些收藏家的趣味跨度比较大;尽管投资并非收藏的主要目的,但大多数收藏者都会在购买艺术品时考虑其当时的市场价值;通常收藏者会拿出收入的5%至10%用于艺术收藏;尽管大部分收藏者会对购买途径有自己的偏好,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会寻求不同的途径,例如通过画廊、拍卖行,直接找到艺术家本人,甚至在艺博会和网络上进行购买。
2014年经销商艺术销售额的70%都是销售给私人收藏家,另外有16%的销售额是由销售商贡献的,这一方面体现了博物馆等公共艺术机构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10%),与此同时,企业藏家的购买额也逐年在减少,目前仅占4%。而在拍卖领域,私人收藏家(53%)和销售商(41%)更为活跃,成交额几乎完全被他们所控制。
目前,62%的销售额都是由本地买家吸收的,但73%的艺术商相信未来国际客户将会获得显著增长。
在艺术博览会方面,2014年至少有180场国际性艺术品博览会,几乎每隔一天就有一场。美国的博览会份额最高,为39%,欧洲占38%,亚洲为12%。排名前22的艺术品博览会吸引了超过100万参观者,而艺术博览会上的销售额预计达到了98亿欧元,不过这个数字低估了博览会的影响,因为博览会之后经销商通过持续跟进还会促成很多销售。2014年经销商参加艺术品博览会的支出约为23亿欧元。
网络艺术品销售公司的增长,是过去10年间艺术品市场最明显、讨论最多的趋势之一。互联网已经对艺术品领域的交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其中,艺术品的电子商务更是获得了显著的增长动力,为买家和卖家提供了更方便、更高效、更易获取的方式,使得交易更快捷,并覆盖全球。据保守估计,艺术品和古董的网络销售额已经达到33亿欧元,约占总销售额的6%,大部分成交价格在1000美元至50000美元之间。2014年排名最高的艺术品专门网站是Art.com、Artspace.com和Gagosian.com。
线下拍卖行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了尝试网络拍卖,但直到近些年来,网络销售才真正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2006年,佳士得推出了佳士得在线(Christie’s LIVE),此后又在2012年推出了纯线上拍卖,而今这项业务已经获得了稳定的发展。苏富比也紧随其后展开了线上拍卖业务。然而,对于这两大拍卖行来说,其线上拍卖依然只是线下拍卖的辅助和延伸。
2008年,Artnet推出了网络拍卖平台,此后,相继又有Auctionata、Paddle8等平台出现。2010年之后,艺术电商大量涌现,例如Artfinder、Artspace、Artsy、Saatchi Art等。
与此同时,不少已经存在的网上交易平台也开始推出艺术品交易业务,例如亚马逊从2013年开始也销售艺术品,150个销售商通过这个平台出售限量版作品。2014年,eBay推出了“在线拍卖”(Live Auctions),作为拥有1.52亿买家的平台,eBay此举显然会受到广泛关注。
尽管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其类型也越来越丰富而广泛,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网上艺术品交易平台能否存活还要依靠时间的检验,其中不少依然在依靠风投的资金,这一方面展现出投资者对于这个领域的信心,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意味,即其要真正获得成熟和发展,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