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2015年3月22日下午,曾浩个展“泡影”在北京元典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其实据了解,此次展览早在今年2月14日就已亮相元典美术馆。此次展览由著名批评家高岭担任学术主持,著名批评家黄笃担任学术顾问,元典美术馆馆长梁克刚策展,呈现了艺术家曾浩近两年的最新作品。整个现场除了墙上的艺术作品外,整个展览现场布满安全套泡泡。在展览开幕式结束后梁克刚号召大家一起踩气球,让人们尽情的宣泄和狂欢,随即现场就呈现出duang、duang....的海洋。
展览现场
据梁克刚介绍,曾浩是个内向的人,但他却有着一腔士者的情怀与热血。他画面中的很多事物的表面都借用了一种发光的肥皂泡泡般的描绘方式,画的很平很虚很薄,色调轻浮诡异,质感逼真,他以很高的油画技巧,画出了那些肥皂泡般的脆弱、剔透和轻浮的感觉。他笔下的那些所谓的伟人标志性建筑物城市摩天大楼都成了这些泡泡的拥塞和堆砌,似乎会一触即溃瞬间灰飞烟灭,这些作品简直像极了一种这个泡沫化时代的隐喻。
展览现场
曾浩曾就学于四川美术学院,在川美接受了高超的油画技法训练,当时还得到了张晓刚、叶永青等尚在川美担任教职的著名艺术家的言传身教。本科毕业后又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著名艺术家尚扬的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因而无论从美术功底、油画技法、创作理念等方面曾浩都可说是师出名门根正苗红。加之他自青少年时代就与生具备正义感、责任感与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特性,使他拥有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当代艺术家的基础素养。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曾浩研究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到生活舒适气候宜人的南方家乡,而是在北京郊区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环境艰苦生活清苦,忍受着与妻子儿女聚少离多的候鸟式生活,为了潜心创作他放弃了在南中国一所大学的工作。尽管这样艰辛的状态持续了七八年之久,但是曾浩心中的理想与信念一直不曾泯灭,从少年时代就已经确立的艺术家梦始终在他的前方引领他的前行。
小观众在观看展览作品,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黄笃这样评价曾浩的艺术创作,曾浩的绘画充分表露了90年代社会文化经验,体现在图像与现实、观念与形式并重的表现方式。众所周知,自90年代至今,中国现代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中裹挟着各种各样不正常的腐败现象,到处盛行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表象下隐含着精神虚空和一些溃败的伤口,以及肤浅的文化,如此日益庸俗的文化已渗透到平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之中,整个社会弥漫着肉欲、物欲的消费,全民几乎面临是精神信仰的缺失。面对如此的社会现实景观,曾浩以批判的眼光触及到这样的社会问题。如同社会学家敏感的目光,画家以其犀利的画笔揭示了图像背后隐藏的问题。所以,他以形象去表现去剖析其中的矛盾或冲突。当然,他摒弃简单而表面地模仿现实生活,而是展示图像表征下深层的政治与生活的关系,这实际上表明了他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揭开了已完全被浮华遮蔽了的真实世界的面目,找到了自己赖以言说的内容与形式。
展览现场
作为一位画家,除了对社会问题关注之外,曾浩在创作中特别追求在绘画形式与风格上的个性语言——融合了写实基础与波普语言,并揉合了现实暗喻与形而上批判。众所周知,在当代文化多元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在总体上趋于淡化意识形态或弱化政治性的情况下,艺术家是不是还要坚守独立的批判精神,非常值得思考,曾浩的绘画显然是一个案例的确证。正如大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都有目共睹的那样,虽然艺术发展大有去意识形态或政治之势,但面对如今社会掺杂着凝滞腐败和道德危机,坚持鲜明的艺术批判性仍是其社会学的本质,这也正是他绘画的价值所在,因为在画家看来,绘画既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也表述了个人的社会立场和观点。因此,绘画图像对公众具有穿透性的感染功能,即艺术对社会现实进行的介入或干预,也就是对公众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提醒和感化的作用。
观众在展览现场合影
纵观曾浩不同时期的作品,他拥有自身明确的绘画语言,即以风格和形式建立的绘画逻辑,建构了个人独特的表现方式。当然,绘画的语言必需通过理性的判断、分析和再现来把握视觉结构,事件与形象的结合和表现,依赖于挪用、组合、拼贴、过滤、想像来生成一种超真实的“真实”,从而打破了那种已知的经验系统,让绘画尽现其开放而自由的语言特征——把现实词汇转化成视觉化,而视觉化就具有想像的空间。他的作品经常出现那种带有塑料般透明易脆的形象,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隐喻”或“暗语”,具体说,就是一种表现的藉口和一种想像的出口。曾浩在其绘画中,并没有沿用传统的具象的叙述手法作画,相反,他以接近“平涂”的形式与“波普”的元素进行了重构,具体可在其近年创作的作品“活着”(2012)、“泡泡鼓舞去奋斗”(2014)和“泡影”(系列,2014)中得到充分体现。
据悉,此次展览持续至2015年3月24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编辑:李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