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老牌画廊MAI 36 画廊负责人维克多·吉士乐(Victor•Gisler)先生
2015年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如期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本届香港巴塞尔吸引来自全球37个不同国家、地区,共233间顶级画廊参与,内容横跨二十世纪初的现代至近期的当代作品。99艺术网在现场采访了瑞士老牌画廊MAI 36 画廊负责人维克多•吉士乐(Victor•Gisler)先生。
99艺术网:您是第几次参加香港巴塞尔?
Victor•Gisler:这是第一次,但是我两年前曾作为观众来过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那时我作为巴塞尔艺博会董事会成员,曾访问过北京、上海和香港。当时我还参加了第一届上海国际博览会。
那次到访香港的时候香港巴塞尔的主席就邀请我来,但是直到今年才过来,所以画廊是第一次参加香港巴塞尔。
99艺术网:这次带来的参展艺术家有哪些?能不能简要地介绍一下,为什么带这些艺术家来参加这个展览?
Victor•Gisler:这次我们带来了11位艺术家的作品。首先我想给大家整体介绍下这二十八年来我所合作过的这些艺术界的最顶尖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状况。我们挑选艺术家时涵盖的面是很广的,从时间来讲是三代艺术家:
第一代是从1945年“二战”之后我们称为波普、极简到观念之后的一代人,包括观念艺术之父的约翰•巴尔代萨里、劳伦斯•韦纳等;
第二代更多的是在欧洲这个范围里面,他们有的已经是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教授。这些人不但艺术上有成就,同时他们的艺术思想也处于一个传播状态,是我们的中坚力量;
这次我们也带来了最年轻的32岁的古巴艺术家,没有人认识他。你可以从我们的艺术家名单里发现,我们的视野是国际化的。从纵向上看,我们能看到几十年来三代艺术家的创作;从横向上看,有美国的、有欧洲的、也有古巴的,其中古巴的是最年轻的。从媒介也能看出来,有装置、影像,还有绘画等,选择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我希望在这里大家能感觉到一个很开阔、很宽泛的状态。
99艺术网:到目前为止(3月15日)被收藏的情况是怎样的?
Victor•Gisler:还不错,我们已经卖出去四幅了,有劳伦斯•韦纳和约翰•巴尔代萨里。最酷的是昨天,我们最重要、也是最珍贵的一件作品——约翰•巴尔代萨里1989年的作品被韩国明星李政宰收藏了。我们刚刚才知道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任宣传大使,同时他也是韩国第一位收藏约翰•巴尔代萨里的藏家,这让我非常吃惊。因为我们的作品观念性太强,并且这是纸上作品,而很多亚洲人,包括韩国人,要的是坚强的质地或者抢手的投资概念。但是我们在这里确实看到了这样极先锋的、对艺术的真诚态度,这真是之前没有想到的。
99艺术网:他是贵画廊在这次博览会上收获的一个比较大的藏家了。
Victor•Gisler:非常大的藏家,我没想到在亚洲最先接受我们称之为概念艺术作品的藏家,居然是这样一个人,他真不愧是一位大师。实际上,我们有好多欧洲藏家都在争这件作品,有英国的也有瑞士的,但是我觉得这件作品还是留在这里更有意义。我们这次带来的作品以概念艺术为主,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售出了大概四、五件作品。还有一些作品也有很多人在询问,比如这幅《进与退》以及劳伦斯•韦纳的手稿,已经有好几个藏家在考虑。没有想到概念艺术在这里如此受欢迎,我非常吃惊。
99艺术网:这次除了收获此位重量级新藏家以外,其他的藏家是以欧洲藏家还是以亚洲藏家为主?对于藏家的年龄层、实力、文化有没有个人比较印象深刻的地方?
Victor•Gisler:由于巴塞尔艺博会的品牌效应和信用保障,有很多西方的藏家都被吸引到这里,不过我可能没有办法告诉你他们具体是来自欧洲哪个国家。来自亚洲的也有一些,但不算很多,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亚洲藏家来参观我们的展位。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我更想展示专业的学术或者说我们的长处,并没有根据亚洲人的品味做任何改变。我们在世界上别的博览会,比如巴塞尔展出哪些作品,我们这次都把最好的拿过来。但是我觉得未来几年内欧洲和亚洲的藏家都会增加,包括更多的美国藏家。因为巴塞尔的品牌效应,在5到10年内会展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我也希望看到更多亚洲藏家的水平会增加。我判断十年后最昂贵的艺术品销售博览会一定是在这里。
99艺术网:通过这次具体的参与,你对亚洲艺术市场的想象和体会是什么?
Victor•Gisler:说到我对亚洲市场的想象和判断的时候,我想到一个人就是乌里•希克先生,乌里•希克先生二十多年前来中国以前就是我的朋友,而他到中国工作后才开始收藏中国当代的作品。二十多年间我们的友谊没有断过,他会告诉我他在亚洲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我体验到了二十年来亚洲市场的快速成长,我也知道亚洲是一个不一样的市场。比如说日本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和接近的程度比较早,韩国也是,都要比中国大陆要早一些,所以我很理解亚洲藏家对西方艺术的接受程度有一个时间差异性。但是在我看来,亚洲市场非常大,情况也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我也会对中国有更多的期待。
总体来说,我认为香港巴塞尔非常有潜力。香港的活力和经济背景,中国人的勤奋和研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知道谁在这个市场上表现得最好,但我还是对中国市场比较看好。
99艺术网:你会不会有兴趣代理中国的艺术家?现在一些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上也异常活跃。
Victor•Gisler:因为我这个画廊是具有项目性的,在做这样一个事业的时候,我所谓的驱动性不是说根据市场来挑选艺术家,也不是根据谁能卖得好来挑选。1988年画廊成立之后,都是在做一个个的项目,比如说一年六个展览,有群展、有个展。这时候我选择艺术家是基于艺术的考量,是不是符合我整个的哲学思想,我的态度,我挑选的新艺术家是不是跟我已经有的艺术家从艺术的本体上有相合的地方。
实际上我一直在观察亚洲的艺术家,在我们组织的群展当中也有过亚洲艺术家参与,我也和内地非常活跃的艺术机构维他命空间的相关负责人是很好的朋友,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状态。但为什么没有那么的深入呢?一个原因是我不能说汉语,如果从语言的交流上都有困难,我担心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得深度不够。当然我是开放的,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前提条件是这个艺术家的作品符合我们画廊所需要的艺术使命。如果你真正地去研究几千个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时候,你会问自己为什么挑选他呢?如果从文化的深度不够理解它的时候,评价的标准就成了看拍卖数字,看价格,这个事靠不住,这不是我想做的,我自己一定要找到我能够相信的程度来说服我。
非常有意思,这里我会讲到跟中国当代艺术史相关的两个人,一个是乌里•希克先生,一个是麦勒先生,包括我,我们三个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成为朋友,也就是说在他们来中国之前,他们都是到我画廊来收藏西方的艺术,包括里希特的作品。当然乌里•希克先生是因为自己创办了中国和世界上的第一家合资公司,后来又做了大使,就走上了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道路,而麦勒在中国开了麦勒画廊。我好像没有办法跟他们一起来到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定位和艺术使命。我是他们两个进入西方艺术的领路人,非常有意思。
他们到中国收藏后,所有同乡都说他们是疯子,瑞士艺术家不收藏跑中国去收藏。前二十年别人都笑话他们,但我不是,我一直在观察,我也很开放,觉得他们做的事很有意思,但是我也没有想到他们现在这么成功,当然我也不后悔。我一方面很开放地看待他们的选择,同时我也坚持做我自己的事情。
我一直在强调这二十多年,中国的市场,包括艺术家的发展是惊人的。就算是西方人或者瑞士人在嘲笑希克和麦勒的时候,我们一直像朋友一样,因为当年我的画廊做什么展览这两个人都会去看,是艺术上探讨的关系。
我就很开放,实际上我在2007、2008年左右也考虑过来观察中国的艺术,但是我一直非常审慎,我说我不要像那些人来到这里换个马褂,装个样子,代理一些中国艺术家,其实内心是想赚钱。如果我要来到这里,一定是根据我所理解的艺术,我个人判断上艺术的实质,如果符合了我就做,一直坚持这个态度。既不讨好这里的人,也不讨好这里的市场,也不会去将就这边的艺术家,来假装做一个国际的样子,相反我一再强调像古巴艺术家他们所拥有的国际观察度连中国艺术家都还比不上,但你看他们视野宽广,态度严肃认真。一定要特别严肃,要不然没办法体现我将近三十年在这个行业里做到的标准。
99艺术网:每年您会参加哪些重要的艺博会?
Victor•Gisler:每一年我参加的博览会,有巴塞尔的巴塞尔,迈阿密巴塞尔,还有现在的香港巴塞尔,这就是巴塞尔所有的品牌都参加了,然后美国的军械库艺博会,伦敦的弗雷兹艺博会,西班牙马德里的ARCO博览会,还有墨西哥、布鲁塞尔的艺博会,还有老牌的德国科隆博览会,每年是这么多,每一年必须最少6场博览会,一般会在八、九场。
现在全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状态,任何一家画廊,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小品牌,不太可能做一场展览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来看,或者我身边的这些藏家都有时间一起过来。我怎么办?我的画廊就应该在全世界流动着,因为我的藏家在流动着,我的客人在流动着,市场在流动着,所以我画廊的态度也是流动着,跟着博览会扩展。我也非常珍惜这样世界各地展览的机会,哪怕是三天、五天,在这里能够与老的藏家、朋友聚在一起。
因为我观察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艺术的关系,人都是在不停地流动的。因为全球化的原因,博览会实际上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平台。哪怕今天你去美国出差,我的展览可能就在那里,这就是目前的状况。由于我是小品牌,我又想坚持我的艺术思想,我就用这个方法来让我的思想流动着,不停地扩展着,是这样的一个标准。
99艺术网:与其他国际性艺博会相比较,您是如何看香港巴塞尔的?
Victor•Gisler:通过观察,我认为区域性是香港巴塞尔最为显著的特征,也就是说其呈现的艺术大多局限于亚太地区,当然也有来至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国家的画廊。然而,基于亚洲地区艺术的本地化特征,香港巴塞尔的整体水平较比其他几个国际性艺博会而言的确有待进一步提升。缘于越来越多国际性画廊的参与,无论是当前还是以后,我坚信香港巴塞尔都会呈现越来越多的高质量艺术作品,这也正是我以及我的同行们所追寻的目标。针对一个新兴的艺术市场,多数画廊采取有选择性地呈现一些较简单易懂的艺术品从而抢占市场;然而,基于不同的艺术理念,我却不会那么做。
99艺术网:针对不同的艺博会,不是说水平上的不同,可能是有一些展示的策略,要带哪些艺术家到哪个艺博会比较容易接受,有没有这种策略?
Victor•Gisler: 大致而言,我们的展位会划出一块区域来集中展示一位艺术家的多件作品,别的区域则被用于分布展示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在参与其他的艺术博览会时,我一般会选择同台展示至少两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艺术作品或存在关联性亦或是采用不同的媒介。就策略而言,我并没有做相关准备,只因观众的眼光异常独到。正如你所看到的一样,我们此次带来3位美国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件件皆可谓是西方当代艺术界的上乘之作。我坚信,如实地展现自我的定位是最好的态度,如果一味地想着取悦别人,势必将失去未来的话语权。
99艺术网:最后一个问题,对香港巴塞尔有没有一些更好的建议,或者是有没有一些不是很满意的地方,因为才刚刚三届。
Victor•Gisler:纵使香港巴塞尔方面已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我认为在一些基础设施的布局方面,诸如展台墙面、展台灯光以及WIFI信号等,需要投入更多的心思。当然,合作方也付出了很大努力,但这些细微之处的不足却依旧时有发生。感觉最为深刻的还是画廊展位的相关布局,一个个展台紧挨着但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却甚微,如何在局限的空间里让展台间存在相互关联性,这一点上仍旧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这与制作一盘美味的沙拉是同样的道理。
除此之外,缘于参展画廊的类别及市场定位并非千篇一律,展台的布局相应地也应该有所区别。譬如,有些画廊是直接代理艺术家、身处一线行列而有些画廊却是处于二线梯队,有些画廊是主要做当代或现代而有些画廊则主要做的是古典与传统。当然,展台布局也可参考相关画廊的地域分部进行划分,譬如设立亚洲画廊区、太平洋画廊区以及欧美画廊区等。概言之,香港巴塞尔的画廊展台布局不太令人满意。
编辑:王胤